《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發布,復工復產后,更要科學戴口罩!
《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發布
復工復產后更要科學戴口罩
董超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應對傳染性疾病,科學戴口罩既有利于保護自己,又有益于公眾健康,口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即將復工復產之際,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不同人群預防新冠肺炎口罩選擇與使用做出了規范的指導。旨在推進復工復產工作,助力社會經濟生活有序恢復。那么,在上班之后,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和佩戴口罩呢?
不同人群
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時無需戴口罩,特定場所要做好防護
對于廣大公眾而言,因所從事的職業不同,身處的環境也有所區別,因此不同的人群,佩戴口罩的正確方式也不盡相同,需區別對待。
《指引》指出,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時不需要戴口罩。對于處于人員密集場所的人群而言,如辦公、購物、餐廳、會議室、車間等,或乘坐廂式電梯、公共交通工具等都需要做好防護。建議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低風險地區應隨身備用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于等于1米)時戴口罩。
在高風險地區,需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此外,對于出現咳嗽或打噴嚏等感冒癥狀者,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對于與居家隔離、出院康復人員共同生活的人員,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特定場所人員也應做好個人防護。特定場所指處于人員密集的醫院、汽車站、火車站、地鐵站、機場、超市、餐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區和單位進出口等場所。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另外,在監獄、養老院、福利院、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以及學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員密集場所,中、低風險地區,日常應隨身備用口罩,在人員聚集或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其他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另外,《指引》還對重點人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及醫務人員做了防護建議。
注意事項
口罩使用前后要洗手,一次性口罩累計使用不超8小時
口罩的作用是把口鼻部位罩住,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氣體、飛沫等進入人體的目的。疫情當前,戴好口罩不僅只是隔離空氣中的灰塵、細菌,更重要的是要隔離新冠肺炎病毒進入體內。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有的只罩著口與下頜,鼻子暴露在外;有的人不停地用手摸口罩的外側;有的人佩戴的口罩上下顛倒……這些錯誤的做法都不能有效預防呼吸道傳染流行病。
另外,市面上的口罩種類繁多,很多人并不了解不同材質口罩的具體防護作用。市面上大致有棉布口罩、一般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N95口罩等幾種類型。棉布口罩的主要作用是防寒、防塵;一般醫用口罩是防塵、過濾細菌,但防毒功能較弱;醫用外科口罩可有效隔阻病菌、病毒;活性炭口罩對有毒氣體、病菌、病毒都有較好的過濾作用;N95口罩過濾率達到95%,算是最高級別的口罩。一般建議除新冠肺炎病區外,大眾用于防護選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通常我們佩戴一次性衛生口罩是醫用普通外科口罩,它有正反兩面,顏色較深的一面
- 標簽:曲珊珊個人資料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