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抓到什么就放嘴巴啃,家長別急著阻止,這樣的寶寶很聰明
不少媽媽發現,孩子在幾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伸出手放進嘴巴里,啃一啃自己的手指頭,或者啃一啃自己的小拳頭。
等寶寶再大一點,多數寶寶除了吃手外,開始把手上能抓到的碰到的各種東西,比如玩具、紙巾、家里隨處可見的各種小物品都往嘴巴里塞,讓不少媽媽頭疼不已。
畢竟,除了考慮到安全之外,還有衛生的問題。但不管寶寶是吃手,還是見到什么都往嘴巴里塞的習慣,媽媽即使再三阻止,孩子仍舊樂此不疲。
這些家長們以為的孩子的壞毛病其實還真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而是孩子進入了 觸覺敏感期,是寶寶們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寶寶的主動探索,也說明他很聰明。
在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研究結果中,觸覺敏感期主要在1-3歲, 但是孩子的觸覺是從新生兒就有的,比如寶寶尿布濕了,穿的太熱、牛奶溫度不對,寶寶都用用啼哭來引起我們注意。
而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觸覺不僅可以讓寶寶逃避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還能通過觸覺來獲取周圍信息,認知世界,促進大腦發育。
那觸覺敏感期對孩子有什么意義呢?
在不同的月齡,寶寶的手部肌肉控制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寶寶在三四個月的時候,會開始嘗試全手抓一抓玩具;等寶寶在6-8個月的時候,會開始出現拿著玩具捏一捏、敲一敲;8-10個月的時候,寶寶開始學會用大拇指跟食指拿東西,最愛撕紙;12-18個月的時候,會拿起筆畫一畫,翻一翻書,再大點可以疊積木等。
寶寶手部肌肉控制能力越好, 寶寶小時候自己吃飯、長大學習、寫字就越少需要家長操心。
現代科學也證實: 大腦神經元的突觸數量,和一個人的智力高低有直接關系,而這些突觸的數量,取決于嬰兒時期接受外界的刺激有多少。
而嬰兒期的寶寶,正是通過 自己的嘴巴和手來認識世界,依靠觸覺來獲取信息,促進大腦發育。所以在觸覺敏感期,給予寶寶更多的觸覺訓練,對促進孩子的智力跟創造了發育都有很大的意義。
觸覺不僅是局限于用手觸摸的感覺,而是人體皮膚通過觸摸獲得的感覺都算得上觸覺,包括觸覺、熱覺和重量感覺。
想要促進寶寶觸覺發育,其實并不難,只要在生活的各方面稍稍用心就可以。
在給孩子洗手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溫度的水讓寶寶感受一下,溫的,涼的,熱的是什么樣的,也可以將不同溫度的水放在不同的瓶子里,讓孩子辨別一下,那個冷、哪個熱,促進寶寶的熱覺。
還給孩子不同重量的物品,讓孩子拿起來感受一下,哪個重,哪個輕。
在小嬰兒階段,給寶寶不同材質的玩具,比如毛絨的、塑料的放在寶寶手上,讓寶寶觸摸一下。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家里身邊的多數物品都 可以鼓勵孩子主動用手去觸一觸感覺一下,并用形容詞形容給孩子聽。比如提供不同材質的衣物,絲絨的、棉布的、毛毛的,跟孩子說,這個是滑滑的是什么,那個有點刺刺的是什么。
再大一點的時候, 可以把不同的物品防在一個小箱子,讓寶寶手伸進去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物品,猜中了給予小小的獎勵。
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多觸摸一下外面的物品,比如泥土、沙子、小草、樹葉等,不要因為嫌臟而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當然,回去之后要給孩子仔細洗手。
- 標簽:2012龍年郵票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