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寶寶愛打媽媽的臉?背后藏著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隨著寶寶越來越大,給爹媽自帶的物理傷害技能也越來越強。
比如說,哪個當媽的,沒吃過娃的小巴掌?!
你看,正抱著寶寶在懷里逗著玩兒呢,「PIA」的一巴掌就糊臉上,小手一伸一抓,薅住了本來就不多的頭發……
越制止,小家伙兒反而越起勁。
一次兩次覺著娃很可愛,次數多了,不免泛起了嘀咕:
這么小就打人,有暴力傾向,不制止以后還得了!
到底要怎么制止呢?
小嬰兒打人 ≠ 攻擊行為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稍安勿躁。
首先咱們先明確一點, 小嬰兒啪啪啪打大人臉,并不是一種攻擊行為,更不意味著寶寶有暴力傾向。
相反,這是小嬰兒探索世界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前沿雜志》2019 年刊登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 24 個 2 ~6 個月大的嬰兒,并進行追蹤研究,直到他們一歲。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每次實驗,研究人員都會用相同的玩具去接近寶寶,比如額頭,比如左右臉頰,同時觀察嬰兒的反應。
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會用手去碰玩具,用手的方式也在「進化」。
一開始用小拳頭、手背去碰,慢慢就變成用手掌手指去觸摸,甚至到后來用力去抓。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不管是去輕輕地去碰,還是去摸,甚至是看起來比較粗暴的抓和打,在小寶寶的角度,都是他們「觸摸」物體的方式。
對于我們來說可能難以理解:明明就是打啊,怎么是摸呢?
這是因為,觸摸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對于成年人,哪怕是對于大一點的孩子,確實挺輕松正常,可對于小嬰兒來說,確是個巨大的挑戰。
完成一個觸摸動作,不僅需要觸覺、視覺的發育,更需要去借助手部、甚至身體肌肉群的協調。而當精細動作、大動作都沒有發育好的時候, 小嬰兒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速度。
所以,看上去嬰兒在粗暴地打人,寶寶們的本意其實是:來~我想摸摸你~
一般來說,小嬰兒打大人的臉,往往都是因為喜歡、因為興奮。大家想想,咱們成年人說話激動了,還忍不住巴掌一拍,更何況是小寶寶呢!
為什么「挨打」的總是媽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說到這兒,相信很多老母親都忍不住發問:
打臉、拽頭發、摳鼻孔……這些來自寶寶的魔法攻擊,為什么受傷害的總是媽媽?!
咱們一起來看看兩個實驗,相信看完大家心里就有答案了。
心理學家 Johnson 和 Morton 曾對 24 個新生兒展開了一場視覺研究。研究人員給小嬰兒們展示了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畫著正常的人臉五官,一張打亂了五官,還有一張則完全空白。
研究結果發現, 新生兒對人臉五官最感興趣。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當然這還不是結束。并不是所有人的臉都能收獲寶寶的喜愛,他們最愛的還是媽媽的臉。
邁阿密大學曾對 24 個三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場人臉實驗。實驗人員給嬰兒分別展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媽媽在微笑,一張是陌生人。 結果顯示小嬰兒格外偏愛媽媽,他們花了更長的時間盯著媽媽的照片。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平時抱著娃,大人寶寶的視線都平行,寶寶瞅見:「嘿!這不是我愛的老母親么!我要摸摸她!」
娃一伸手「撫摸」,可不就是一巴掌么!
被寶寶打臉
要不要趕緊制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想問,那這樣老被打也不行啊,要不要想辦法制止。其實呢,辦法可能都……沒有用……
可能你剛制止,下一秒就又被娃開心地糊上一巴掌。
這又是為什么呢?
大家先想一想,每次被寶寶打臉的時候,咱們都是什么反應?哈哈大笑親一口娃?還是笑嘻嘻地說一句「下次不許了哦」?
對于小嬰兒來說,雖然聽不懂你在說什么,但卻可以感知到大人聲音和表情。每一次「觸碰」爸爸媽媽的臉之后,都能收獲笑聲和笑臉,這對于小嬰兒來說,可太神奇了! 這就意味著自己的行為是能造成影響、獲得回應的,那「啪啪」打臉的行為,自然是變本加厲停不下來呀!
所以,如果被寶寶「打」,建議大家先冷靜,最好的方法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要做出過分夸張的表情,適當時候可以拿個玩具去轉移娃的注意力。
另外,分享一個小妙招,大家可以試著牽過寶貝的小手,把「打臉」慢慢引導成「打手」,也就是跟寶寶擊掌!
每一次擊掌,父母都可以給出格外夸張的表情、聲音, 比起沒有回應「打臉」,幾次之后寶寶或許就對擊掌更「上癮」啦!
寶爸寶媽也大可以放心,隨著寶寶慢慢長大,逐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情感,大動作發育也變更好的時候,打臉行為也就會慢慢消失啦。
參考文獻
- 標簽:決戰燕子門大結局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