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注意力!
前段時間,有位爸爸偷偷錄下了孩子獨自寫作業的視頻。
在網絡上發布后,引起了全網家長共鳴。
視頻開頭,爸爸說了句“趕緊寫吧兒子”,然后就出門了。
可是孩子只認真寫了16 秒鐘的作業,就開始花樣“摸魚”。
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偷偷藏起來的攝像頭拍得一清二楚。
不方便看視頻的,可以看下面動圖
父母不監督,三分之二作業時間用來“摸魚”
視頻開始后,孩子先是用手指點敲旁邊的墻面,持續了10 秒左右。
之后他又傾斜身子,去推拉自己身后的門?偣灿脮r1 分31 秒。
玩夠了以后,孩子終于想起了“正事兒”,繼續開始寫作業,持續時間1 分21 秒。
但是寫了不到2 分鐘,又扭過頭開始點墻壁,這次耗時1 分30 秒。
感覺敲墻壁都比寫作業有趣多了。
接下來,孩子繼續回到書桌,寫了51 秒的作業。
再然后,扭身用手指在墻上畫了一會畫,持續了16 秒。
雖然不知道在畫什么,但應該挺有哲理,因為接下來的42 秒,他什么都沒做,就在椅子上“思考人生”。
也許思考累了,他開始積極扭動身體,摳摳手,摳摳腳,進行了1 分38 秒的“瑜伽練習”。
直起身來,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又用了15 秒思考下一步計劃。
最后,他做了個“經典決定”:上……廁……所。
從開始寫作業到上廁所,總共用時差不多9 分鐘。
孩子真正用到作業上的時間,卻只有2 分多鐘。
這很夸張嗎?
很多家長卻留言說,在視頻里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
她觀察發現,“孩子上學之后,就那小嘴兒巴巴的、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
孩子性格的差別,源于教育方式和成長環境的差異。
李玫瑾說,外向、活潑的孩子,大多從小得到全家的關心照顧,很能夠體察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從而分散了注意力。
這類孩子上課的時候,會很關注老師的神情,說話的語氣等等。
“看到老師眼神在看旁邊同學了,他趕忙吱聲:‘哎!你!老師在看你了!快別玩橡皮了!’一會兒又看看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在看這個玩橡皮的小孩。這種小孩子一般一回到家都會說,今天老師不高興了說誰了。而家長每次問學了什么時,他也說都記不清了。”
而性格內向的孩子正好相反,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老師在黑板上寫什么,他也就寫什么,他看得特別仔細,也不會跟別人的眼睛對視,他只關注于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其他的什么也都沒有看到。
這樣的性格,也和小時候被撫養的過程和方式有關。
“原先他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現在也是,自己坐在課堂上好好學習,這樣一來就很有可能比其他同學學得更好,更專注,知識內容也更連貫。”李玫瑾說。
培養孩子注意力,家長要注意這3 點
如何培養孩子注意力呢?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延長。
有研究數據顯示:
李玫瑾的建議是,要從6歲前就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1、鼓勵孩子獨立
2、營造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學習環境
李玫瑾說,如果家里有條件的,把孩子寫作業的那個房間,布置得盡量簡單,沒有玩具,在孩子寫作業的桌子上什么都沒有,除了必要的紙、筆、橡皮,其他都拿走。
3、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
“你告訴孩子,如果你抓緊時間寫的話,20 分鐘就能寫完,如果你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的話,你就可以出來玩耍20 分鐘,如果沒有完成就要減少玩耍時間。
給孩子規劃一下,越快寫完玩耍的時間越多,越慢做完玩耍的時間越少,而且做作業錯誤多的還要減少玩耍的時間!
“這樣在小學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等孩子有了經驗,到后面孩子長大一點,到孩子上初中、高中,他就可以自己規劃起來。”李玫瑾說。
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標簽:秋津神奈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