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這3個年齡段的孩子,再生氣也別動手
】
1
3歲以內的孩子不能打
3歲以前是孩子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3歲前的孩子由于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
這一階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自主性與羞怯、疑慮之間搖擺的狀態。
如果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打罵,不僅沒有警示作用,還會讓孩子對自身的行為感到疑惑,進而感到羞恥。
長此以往,就會養成膽小的性格,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最重要的是,3歲都不到的孩子怎么能經受住成年人的“巴掌”呢?
嬌嫩的皮膚,即使下手很輕,也很容易造成傷害,尤其是孩子的頭部,稍微有碰撞,就很可能發生腦震蕩,影響大腦的發育。
家長要怎么做?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既管住孩子,又不會傷害到他們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呢?
首先可以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可以不去搭理他,慢慢地,他就會形成一種意識:這種哭鬧的方法是沒用的。
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予以積極回應,這會讓他們在自己哭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聯系。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這個階段正是他們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啟蒙階段。
家長還可以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正如上面所說的, 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了。
你把憤怒生氣寫在臉上,孩子看到了自會停止。
2
6歲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6歲以后,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也越來越強,開始渴望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認可、贊賞。
在這個階段,無論是行為暴力或是語言暴力,都會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有可能發展出懦弱自卑、自我認知低下的性格,對孩子的人際影響造成不利影響。
而且,在這一時期打罵孩子,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態度。
不僅形成長時間的心理陰影,而且孩子還會有樣學樣,慢慢成長為脾氣暴戾,一言不合就對他人惡言相向的人。
此外,哈佛大學心理教授曾對一些孩子進行測試。
他們發現:
孩子1歲時,想象、創造力高達96%,隨著年齡的遞增,7歲便發生逆轉;
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消失了,只剩下原來的4%。
孩子1歲時,想象、創造力高達96%,隨著年齡的遞增,7歲便發生逆轉;
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消失了,只剩下原來的4%。
這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平均會遭受到兩萬次的“傷害”。
其中,對他們傷害最大的,竟來自父母。
所以,父母的打罵很容易抑制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缺乏好奇心和熱情。
家長要怎么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聽得懂道理了。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說話和解釋的機會,弄清楚他的心中所想,他為什么做出這樣的行為。
當我們認為孩子不可以再有下次的時候,就要看著他,嚴肅地指出他的錯誤。
情緒要穩定,語言要簡潔,千萬不要喋喋不休地嘮叨。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和孩子嘮叨一堆,卻往往說不到點子上。
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還會產生超限效應,讓孩子有逆反心理。
我們要一定要記住一點,我們責備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千萬不要批評孩子的人格或人品。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只是對他的行為不滿,對他是一直尊重并愛著的。
最后,我們要告訴孩子,雖然犯了錯,但是我們對他的愛不會減少一絲一毫。
犯了錯就批評,無關乎愛與不愛。改正了,這事就翻篇了,既往不咎。
3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打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長了犄角的小馬,既倔強又刺兒頭。
他們不想被家長管過分呵護,難以忍受家長的管教,想獨立,總是用家長不喜歡或不習慣的方式和家長說話、相處,處處頂撞。
他們內心張力十足,總想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穿標新立異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環,吸煙……有時甚至會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忍不住一巴掌打下去。
這樣做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們越是不屈;你越是打罵,他們越是叛逆。
想控制他們像控制幾歲的孩子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從青春期一開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占據和控制,想法和行為都將產生巨變
- 標簽:512地震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