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內向、被忽視的孩子更易沉迷于短視頻,單純勸導和粗暴管制都沒用!
《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
壓力大、內向、被忽視的孩子易中招兒
曾幾何時,實體的玩具和戶外游戲對孩子的吸引力變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各種段視頻。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模式,既能為人們傳遞信息、創造價值、提供娛樂,但同時也容易上癮,進而影響眼健康,對于未成年人尤甚。
孩子沉迷于短視頻,大多是因為新奇有趣,但有些孩子沉迷其中卻另有緣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學習壓力大、內向、孤獨感強、感覺自己不受尊重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短視頻。
沉迷原因1
知音難覓,有話不愿向長輩說
在一些孩子心目中,家長和老師并不是合適的交流、傾訴對象。
調查發現,有心里話藏在心里對誰也不說、沒有交流對象的中小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更高。這些孩子會寄希望于通過短視頻獲得交流的滿足感。
其中,有心里話藏在心里誰也不說的孩子接觸短視頻的比例為70%;有心里話只跟同齡朋友說的孩子接觸短視頻的比例為69.8%;而經常跟家長和老師傾訴心里話的孩子,這一比例比前兩種孩子低得多。
從每天使用短視頻的時長角度看,有心里話經常跟家長傾訴的孩子,每天使用短視頻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超過八成;而有心里話藏在心里不說的孩子,每天使用1小時以上的比例最高。
沉迷原因2
有心理壓力,對生活迷惘
調查當中,將中小學生的一些心理感受與是否使用短視頻進行交叉分析發現,感到孤獨、心理上有壓力、迷惘的孩子,經常使用短視頻的比例更高。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通過使用短視頻來緩解心理壓力。經常感到孤獨、有壓力、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更高。其中,經常有孤獨感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比沒有孤獨感的孩子高出15.6%。經常感到有心理壓力的孩子比沒有心理壓力的孩子,這一比例同樣高出15.6%。
孤獨感強烈、有心理壓力、對未來迷茫的孩子每天使用短視頻時間更長。而較少有孤獨感、心理壓力小、對未來不迷茫的孩子每天使用短視頻的時間更短。
另外,學習負擔很重和比較重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分別為67.8%和70.1%;而學習負擔較輕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為44.6%。
沉迷原因3
人緣差,被漠視,易自卑
學校是個小社會,或說是社會的縮影。那些總感覺自己受到老師和同學歧視和漠視,以及由于感覺自己人際溝通能力差(俗稱“嘴笨”“不會說話”)而自卑的孩子,接觸短視頻比例更高,使用更頻繁。
數據顯示,和家長、老師及同學關系不好的孩子,使用短視頻更頻繁,每天使用短視頻的時間也過長;與家長、老師及同學關系好的孩子,每天使用1小時以下的比例更高。由此推斷,與家長、老師及同學關系比較和諧輕松的孩子,每天使用短視頻的時長大多比較適中。
沉迷原因4
感覺家長不尊重自己
對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與是否用過短視頻進行交叉分析發現,經常感到大人不尊重自己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為75.3%;經常感到不自由的孩子,用過短視頻的比例為73.5%。同樣,經常感到家長嘮叨讓人心煩的學生、家人經常坐在一起各自上網不交流的學生,使用短視頻的比例均很高。
解決方法
從尊重和理解孩子做起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和新型媒介的習慣,單純勸導和粗暴管制,到頭來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無濟于事,還有可能使孩子養成陽奉陰違的惡習。解決這一問題只有變堵為疏:在培養孩子制度意識(比如要求每天短視頻只看多長時間,遵守承諾)的同時,多觀察和分析孩子的動向和心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了解孩子的內心大門之所以不愿向家長敞開的真正原因。家長要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成長特點和成長需求。要讓孩子感到自己至少在家里能受到尊重,自己的想法能得到理解,自己的個性能被人接納。
數字化社會,家長和老師要給未成年人樹立好的榜樣,提升媒介素養,了解新型網絡文化產品特點、新時代教育理念以及未成年人成長規律等。特別是在學校里,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與文化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楚超整理)
- 標簽:萬達集團股票代碼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