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抖吧!今冬最強寒潮來襲,“棉褲預警”拉響
這兩天,今冬以來最強寒潮侵襲我國。
此次,寒潮將使部分地區氣溫創今冬新低。
今年冬天到底有多冷,
不是媽媽覺得你冷,而是真冷!
受強冷空氣影響,
多地進入“速凍模式”,
一夜之間,大家紛紛拿出棉褲護體,
希望能扛過這個寒潮大boss!
這次寒潮將從12月28日一直持續到12月31日。
12月30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黃色預警。
12月份以來,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此次,寒潮的到來將使部分地區迎來最寒冷的天氣,尤其南方地區最高氣溫下降更為明顯。
一般來說,體感溫度和氣溫、相對濕度以及風速都有明顯的關系,溫濕效應和風寒效應使人的體感溫度要較正常情況下偏低,如冬季“濕冷”要比“干冷”體感更冷,驟冷要比緩冷體感更冷,有風比無風體感更冷。
受此次寒潮影響,南方地區氣溫驟降,且空氣濕度較大,外加大風的影響,公眾對寒冷的感受可能會更為突出。
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
根據國家標準《冷空氣等級》的定義,當某一地區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時內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時內氣溫連續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或以下時,可認為是一次寒潮天氣。
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因此地方上對寒潮的界定也稍有差異。氣象臺會通過對溫度及其變化幅度以及風力強度等方面的綜合考量,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寒潮預警信息。預警級別由低到高,分別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級別越高,過程性的大風降溫幅度就越大。
寒潮發威,要留神健康隱患
溫度的短時間急劇變化,會引起人體產生應激反應。寒潮天氣會引發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哮喘(特別是兒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哪怕是寒潮藍色預警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
寒潮是過程性的,可能會持續幾天至十幾天,在這期間,公眾應注意加強室內和自身的保暖防護,盡量避免與冷空氣直接接觸,降低氣溫驟降帶來的健康危害。
低溫天氣,御寒寶典要收好
個人防護方面,應注意更換厚衣物,比如棉褲,以及穿戴防護用品,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等。同時,減少戶外活動,降低室內外的巨大溫差對身體的危害。
室內供暖是寒潮天氣時保護人群健康的最佳措施。寒潮天氣來臨時,應關閉門窗、使用供暖設備、降低低溫暴露。但長期保持門窗緊閉,缺乏室內外空氣交換,也有可能引起室內空氣污染水平升高,因此還應注意居室的合理開窗通風,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發生。
飲食方面,應加強營養,多吃熱食,少吃涼食,多補充水分。
寒潮的健康影響和防護也有地域差異。
北方冬季有集中供暖,室內干燥,室內外溫差大,一冷一熱容易誘發疾病。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護,應注重室內的增濕和通風,少出門,防寒保暖措施要做好。
南方由于沒有集中供暖,冬季室內冷,尤其是陰雨天氣,濕冷也是誘發感冒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南方寒潮下的健康防護除了少出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更應注重采取一些安全的室內增溫保暖措施,改善居室內溫度。
敏感人群,防寒保暖記心間
冬季氣溫驟降對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群影響最大、最明顯。相比普通人群,上述人群是容易受寒潮影響的敏感人群,應注意及時添加衣物保暖,盡量減少外出。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溫度調節系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變化,因此他們是寒潮的敏感人群。
敏感人群更應注意對寒潮天氣的健康防護:添加棉衣棉褲保暖的同時,尤其要注意頭部、胸背、脖子和四肢的保暖;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應做好保暖措施。
此外,寒潮天氣時,慢性病患者應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適度增加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關注天氣預報及相關部門發布的寒潮消息或警報變化,以便及時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
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室 王情
中國氣象局氣象公共服務中心 柳艷香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
研究員 李
- 標簽:最簡單的去狐臭方法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