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醫衛協作譜寫山海情,讓老百姓在西海固也能花小錢看大病
兄弟同穿一條褲子,弟弟出門穿了,哥哥就得光屁股鉆被窩;因為缺水,西海固土地上的很多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結婚一次、去世一次……扶貧大劇《山海情》真實展現了深入骨髓的窮。除了物質上的貧窮,思想上的貧瘠,尤其健康意識的貧瘠,同樣需要脫貧。
相距2000多公里,持續20余年,福建省一批接一批醫務人員跨越時空坐標,與當地醫生攜手織牢健康扶貧保障網,切實減輕老百姓看病負擔,使當地患者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讓群眾少得病,在家門口能看好病
陳金通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2020年8月,他主動延長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的時間。
他所支援的固原市是寧夏最南邊的一個城市,在援寧醫療隊進駐之前,只要稍微復雜一些的病,當地群眾就要到四五百公里以外的西安等地的大醫院。陳金通說,他接診過一位患頑固性呃逆的當地患者,為了治病,他常常要奔波到西安、銀川等地的大醫院。“我們來了之后,他試著來看了一次病。我考慮到他的病情及家庭狀況等因素,調整了他的用藥,之后他的呃逆再也沒犯過。”
看似簡單的用藥調整,正是治病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改變當地人就醫觀念的一味“良藥”。
在援寧支醫過程中,陳金通和隊友們發現,當地群眾習慣了小病忍著,大病用藥,把小病拖成大病。他曾力勸一個60歲左右的胃癌晚期患者住院治療,可他盡管疼痛難忍,卻仍在推托,問‘能不能先吃藥,等莊稼收了再住院?’”
為了讓更多當地老百姓接受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福建醫療隊成員融入當地醫護隊伍,除了門診、手術,還組織下鄉義診,同時利用新媒體開展健康科普宣教,影響群眾的就醫觀念。慢慢地,越來越多群眾愿意留在當地看病。
▲陳金通手把手教當地醫生如何為患者進行胸腔穿刺放胸水
輸血造血相結合,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
采訪中,一位赴寧支醫的福建醫生告訴記者,他曾接診過當地一位貧血患者,他每隔兩三個月就要住院輸血一次,癥狀緩解了就出院,7年來反復如此。
沒能打破多年“輸血續命”的“魔咒”,原因在于當地醫生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福建醫療隊接手后,追查病史,并借助膠囊內鏡檢查,確診患者因自行不規律服用止痛藥引起NSAIDs相關性小腸潰瘍,由此導致貧血。更改治療方案后,患者血紅蛋白逐漸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給當地醫療力量輸入新鮮血液的同時,還要幫助當地“造血”。
“一地一病種,一病一團隊,五年一周期,填補一空白”。過去連當地常見病都無力接診的醫院,在福建醫院的多年對口幫扶下,如今已成為能接得住病人的二甲醫院。2017年,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多年對口援建下,原州區醫院成為科室齊全的二甲醫院;2019年,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連續五年的幫扶下,西吉縣中醫醫院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
同時,福建醫療隊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結合各專科優勢,實現了多項技術“零突破”,給當地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0年以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幫助原州區人民醫院建設了婦科、泌尿外科、骨科等6個重點專科,開展新技術和適宜技術項目162項1607例,填補了原州區人民醫院診療科目上的多項空白;
通過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療專家近5年的傳、幫、帶,海原縣醫院開展了二十余項新技術、新業務,使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花小錢、看大病、看好病;
在莆田市第一醫院醫療幫扶下,西吉縣人民醫院完成了首例胃鏡下空腸營養管置入術、首次在徒眼無顯微鏡條件下為患者施行顱內占位摘除術、首例超聲引導下乳腺腫物空芯針穿刺術等,使西吉縣人民醫院學科建設水平、業務創新能力、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大幅提升,縣域內就診率超過90%。此等事例,不勝枚舉。
下一個五年,閩寧醫衛續寫山海情
“造血”的另一種形式是,接受對口受援醫院醫務人員來閩學習。
2020年4月下旬,原州區人民醫院老年科主治醫師張勤平爭取了到福建學習的機會,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CCU(冠心病重癥監護室)、急診科等科室輪轉。一到附一醫院急診科,她就明確了自己要學當地亟需的深靜脈穿刺術與臨時起搏器植入術。
回到原州區人民醫院,她把在福建學到的醫療技術學以致用,擔任老年科主任,帶領老年科團隊開展新技術,使得心臟停搏、心室內傳導阻滯老年病患的救治率明顯提升。同時,她還兼任胸痛中心主任,張勤平認為,在福建所學習到的診療思維能力、掌握的診療規范,對胸痛中心的創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幫助作用,不僅規范了胸痛中心的診療行為,而且提高了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
“雖然我的學習期結束了,但福建的老師們還是有求必應,常常給予我們遠程指導。因為閩寧協作,近年來,我們家鄉的醫療水平提高了不只一點,而且勢頭還在向好。”話語里透著張勤平由衷的感激之情。
記者了解到,閩寧協作不僅是兩省(區)醫務人員往來的橋梁,還為兩省(區)建立起了長期的互助關系。比如,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海原縣醫院就開通了遠程會診系統,可及時進行疑難病例交流討論。同時,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還先后投入10萬元人用于海原縣醫院人才培養,通過“傳、幫、帶”“輸血+造血”式精準幫扶,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干,切實帶動了海原縣醫院學科建設、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的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不論是赴寧支醫的福建醫生,還是來閩學習的寧夏醫生,他們的親身經歷都再一次驗證了,閩寧協作已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閩寧模式”。記者從福建省衛健委了解到,2016年-2020年,全省對口幫扶寧夏的醫療機構累計向寧夏選派醫務人員318人次,為受援醫院培訓衛技人員3.77萬人次,切實幫扶寧夏受援醫院提升了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毋庸置疑,在第十四個五年、第十五個五年以及之后更多的五年,會有更多的閩寧醫衛攜手,續寫山海情。
來源:委財務處、福建衛生報
- 標簽: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