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空氣污染,可保護心臟!減少室內烹飪油煙能防病!
遠離空氣污染,可護心臟
建議使用抽油煙機和空氣凈化器、避免在交通干道鍛煉
燕聲
提到空氣污染,人們大多會想到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其實,空氣污染同樣危害心臟健康。近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多領域專家,制定了空氣污染與心血管疾病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共識”指出,空氣污染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可糾正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空氣污染短期暴露即可增心血管病死亡風險
顆粒物污染每年導致我國113萬人死亡,近一半為心血管疾病死亡,其危害超過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和體質指數升高。目前已證實,PM2.5和PM10濃度升高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空氣污染短期暴露即可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空氣污染長期累積產生的心血管疾病超額死亡更不容忽視。
空氣污染與各類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增加相關,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心律失常。空氣污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一是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及血管內皮功能紊亂;
二是血液高凝狀態及血栓形成;
三是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臟重構;
四是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紊亂;
五是心臟電生理改變及心律失常;
六是代謝綜合征及胰島素抵抗。
此外,空氣污染與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存在關聯。國內外研究均證實,空氣污染與高血壓、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大氣污染物長期暴露與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存在正相關。
采取有效個人防護措施,可降低空氣污染危害
在描述空氣質量時,通常用顆粒物表述空氣中的塵粒。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副所長徐東群介紹,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超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超細顆粒物(PM0.1)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或等于0.1微米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因粒徑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可以觀察到。
顆粒物的粒徑決定了顆粒物能否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以及沉積部位和滯留情況。粒徑大于10微米的顆粒物不易進入呼吸道,粒徑為5~10微米的顆粒物多沉積在上呼吸道,粒徑為2.5~5微米的顆粒物多沉積在細支氣管和肺泡,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75%在肺泡內沉積。
PM2.5與PM10相比,因其易于滯留在終末細支氣管和肺泡、且某些組分還可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因而同一來源的PM2.5比PM10對健康影響更大。
“共識”指出,采取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可以降低個體水平的污染物暴露水平。降低空氣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是消除或減少污染源的排放。
避免在交通主干道鍛煉、減少室內烹飪油煙能防病
那么,如何才能減少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呢?共識推薦:
1.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抽油煙機,以減少烹飪油煙在室內擴散。
2.避免在主要交通道路,以及車流密集街道上騎車或步行,特別是在交通高峰時段。
3.避免在交通繁忙地段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應在公園或大面積綠地內進行。
4.在重污染天氣,應盡量避免室內外通風,并盡量減少在戶外的時間,在戶外時應佩戴符合國家標準的N95防護口罩。
5.在重污染地區,家庭可以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新風系統,或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采用高效過濾濾芯的空氣凈化器。
徐東群建議,室外空氣質量較差時,公眾應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老人、兒童、孕婦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盡量減少出行;如果必須出門,要采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還要減少室內污染,應盡量關閉門窗,避免在室內吸煙,減少高溫下煎、炒、炸等烹調活動,進行濕式清掃,有條件的使用空氣凈化器。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空氣凈化裝置對污染物的凈化都是有針對性的,家庭選購空氣凈化裝置時,首先要確定凈化目的,即凈化何種污染物。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標簽:磐石市工商局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