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或預示癡呆,但冷漠不同于抑郁癥!
冷漠,或預示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影響著全球超過4000萬人,我國已有超過100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治愈。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對日常活動漠不關心或缺乏興趣的老人更有可能發展成癡呆癥。該研究于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醫學期刊《神經病學雜志》上。
重度冷漠的人癡呆可能性要高80%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調查了2018名平均年齡為74歲的老年人的冷漠程度,他們之中原本沒有一個人患有老年癡呆癥。研究人員通過比如“在過去的四個星期,你有多少次對走出家門、外出活動有興趣?”“過去4周,你多久對自己平時的活動感興趣一次?”之類的問題進行調查,將這些老人分為3組,即低冷漠、中度冷漠和嚴重冷漠。
在研究結束時,共有381人(約19%)患上了癡呆癥。在不太冷漠的人中,14%的人患上了癡呆癥;在中等冷漠的人中,19%的人患上了癡呆癥;而在重度冷漠的人中,25%的人患上了癡呆癥。其中,重度冷漠的人比不太冷漠的人患癡呆癥的可能性要高出80%。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冷漠與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下降有關,但與時間的變化率無關。
冷漠不同于抑郁癥
冷漠與抑郁癥、焦慮癥需要區分開來。具體而言,冷漠的人往往對周圍的世界缺乏興趣,其表現包括停止參與正常活動、表現出很少的情感和缺乏活力等。但抑郁癥會多一些其他癥狀,比如對自己不滿意、內疚感、悲觀情緒、絕望、悲傷和伴有自殺的念頭。冷漠可能伴隨抑郁癥,但也可能獨立于抑郁癥之外。這兩者有許多共同的癥狀,如興趣減弱、缺乏洞察力、容易疲勞。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是老年癡呆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對此,英國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在癡呆癥中,冷漠的癥狀很常見,但許多癡呆癥患者被誤診為抑郁癥,尤其是在早期階段。因此,更好地了解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癡呆癥癥狀,比如冷漠,將有助于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
性格冷漠可致大腦萎縮
此前,一項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也顯示了冷漠與老人大腦神經健康的關聯。研究人員對4354名平均年齡為76歲但沒有得癡呆癥的老人進行了大腦核磁共振成像掃描(MRI),這些接受調查的老人還回答了有關冷漠程度的問卷。問卷問題涉及對任何事情都無興趣、缺乏情感、放棄各種活動及愛好、寧愿呆在家中,以及整天感覺沒勁等“冷漠癥狀”。
研究結果發現,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冷漠癥狀”的老人,其大腦灰色物質比正常老人少1.4%,大腦白色物質少1.6%。大腦灰色物質負責學習和記憶存儲,而大腦白色物質則發揮著連接大腦不同部位的通信電纜的作用。
另外,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項薈萃分析整理發現,在平均年齡為71.3歲的7299名老人中,冷漠是發展為癡呆癥的強烈預測因素,風險增加了近兩倍。
由此看來,冷漠造成的后果,不僅缺失了與這個世界的溝通和交流,可能還會增加癡呆風險。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因此,熱情積極地與他人交往,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有助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范宏博整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標簽:天天飛車sunny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