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身高不能期望“后勁”
現在隨著我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身高也相比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對父母還是擔心自己寶寶的身高增長和身體發育問題。很多人認為,如果寶寶長大后的身高不理想,對孩子的各方面都會有影響。小編在此提醒大家,父母們千萬不要一味期望著寶寶長大后的身高增長哦!
當一個足月新生兒出生,父母見其比一般新生兒小時,常會提出以下問題:足月兒的體重和身長,低至什么程度就算是“小”?為什么孩子在宮內長得差?他們以后還能否趕上正常兒,或能否讓小孩落后得少一些?生長的時機在何時?
一般來說,正常足月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公斤,身長50厘米,對低于46厘米和2.5公斤的足月新生兒,醫學上稱之為宮內生長遲緩。早產兒按其不同孕周,也有相應的判斷值。
宮內生長遲緩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包括母親和胎兒。胎兒原因多為病理性,如染色體病,宮內受感染或接觸了有害物質如煙、酒等。母親方面的原因常見為妊娠高血壓。但約有10%左右的出生體格低下兒無明確原因可查。
胎兒本身無病而宮內生長遲緩者,出生后會呈現一自然生長追趕的過程,尤其是母親孕時也無病者。在合理營養供給條件下,生后兩周就開始追趕,一般在6~9個月時可追趕至高峰。
此時約有70%的孩子身長達到了按其父母遺傳的身高計算應有的身高范圍的中下水平。其后則按正常孩子的生長規律生長。換句話講,這些孩子的最終成年身高一般也在父母遺傳身高范圍的中下狀態。約有8%的孩子可達到正常范圍。
可見,決定最終身高的關鍵時期是出生后6~9個月以內的生長。追趕情況好者每月能長5~6厘米(正常兒在4個月以內每月長2 5厘米),如在此期內喂養不合理或出現疾病,則會損害孩子的生長潛能而使最終身高受挫,其影響是難以逆轉的。
而對因疾病使出生體格低下的孩子,其自然追趕速度差,須靠治療幫助。
因此,對出生體格低下的孩子,出生后必須密切注意其體格生長,最好是每兩周測量一次身長、體重,觀察其生長趨勢,以期及時發現追趕不良,以便進一步查明原因,是病理性的抑或喂養不當引起的。
由于即使追趕正常,一般也只能達到父母遺傳身高的中下水平,因此對父母身高并不理想的孩子更應密切注意長高情況,以能獲得早期干預的機會,等待生長“后勁”到來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其實,嬰兒期是小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需要攝入適量的營養素,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并預防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
但此時消化與吸收功能尚不夠完善,與攝入需要很不適應,因此易發生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并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障礙。這一時期提供母乳與及時合理添加輔食極為重要。
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兩個時期,一是嬰兒期,二是青春期。因此,父母們要想自己的寶寶能夠擁有一個傲人的身高,就一定要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抓住寶寶的嬰兒期,給寶寶們補充各方面的營養元素,保證寶寶的健康生長發育。此外,父母們可以選擇給寶寶們添加一些輔食來增強寶寶的身體發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