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戀物行為“追根溯源”
戀物行為的利弊權衡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和愉快時,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也同樣幫助孩子穩定了情緒、得到了安全和快樂,從而彌補父母的不足。這種依戀的替代同樣也能使孩子產生自信、自控,從而擁有更好的情緒適應能力。
要是父母對孩子的戀物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也會產生負面效果。重度的戀物行為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一旦離開或由意外導致無法復原的話,孩子心理的成長將遭遇重大考驗。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發育的需要,其戀物行為會發展成為戀物癖。性學研究表明:性變態中的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
爸爸媽媽怎么辦?
爸爸媽媽們需要多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有很多時間陪孩子嗎?
——我經常撫摸孩子嗎?
如果有,那恭喜你們,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是否定的,甚至都是否定的,那爸爸媽媽們得趕緊改變一下自己的撫育風格,多陪陪孩子,多安撫安撫孩子。他們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那么“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 適當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因為孩子在一個人的時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戀物的陪伴。
* 準備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來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在睡覺之前,可以利用舒緩的音樂使孩子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從而減少對某特定物品的依戀。
* 睡覺時,媽媽可以講講故事,在房間里點一盞小燈,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 設置一個情節,讓孩子把所“戀”之物送給她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毯子,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梢越ㄗh她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做個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兒童戀物行為“追根溯源”。為了更好的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如果發現兒童有戀物行為,我們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