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的情感教育
案例回放:
輝輝的爸媽工作很忙,平時就由在家的奶奶照顧他。輝輝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不僅畫畫得好,會彈鋼琴,還會說漢語和日語。有一天,外面刮著風,他獨自站在陽臺上,老師說:“外面太冷,當心。”輝輝卻說:“我想生病。”“生病了,爸媽和老師就該傷心了。”老師說。輝輝的回答更讓人吃驚:“你們傷心我才高興呢!”老師把輝輝的想法向家長反映,輝輝爸媽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輝輝的情感變得如此冷漠。
缺乏情感的智力導致孩子發展失衡
良好的智力發展需要健康的情感來保駕護航。幼兒是情感教育的最好時機,這一時期的孩子正在發育“情緒腦”。腦科學家發現,情感與智力發育的大腦皮質有密切聯系,兩者的聯系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迅速形成,以后不斷的情緒體驗會定性這種聯系通道,進而養成穩定的習慣,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必須有良好的情感教育奠定基礎。
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例如任性、攻擊性強、孤僻、霸道等,都與情緒情感發育不良有很大關系,家長要像重視孩子的智力發育一樣,重視孩子的情感教育。
孩子的情感教育內容與方法
讓孩子學會識別和描述情感
孩子都曾體驗人類的各種情感:快樂、高興、喜悅、悲傷等,但不能準確表述之,需要家長耐心指點,這樣他以后才能清楚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為他進一步的情感發育奠定認識基礎。
方法1: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家長要接納他,并幫助他表達自己的心情:“你生氣了是嗎?”“媽媽知道你厭惡這只小蟲子。”以后,家長就可以直接詢問孩子:“告訴媽媽你怎么了?”
方法2:
家長跟孩子討論圖畫書上各種動物和人物的表情,告訴孩子,它們都處于什么情緒和情感狀態。
方法3:
做表情猜謎游戲,挑選表情豐富的照片或圖片,遮住其中的一半,讓孩子只看到露出來的另一半,猜猜其中的動物或人物是什么表情。
滿足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要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于是把教養孩子的重任交給長輩或者保姆,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要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家長應盡量抽出時間與孩子共度親子時光,這很重要,否則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等不良情感。
方法1:
父母要避免由于不能陪孩子產生的“過度補償”心理和行為:不讓他噘一次小嘴,不讓他受一點委屈,過度遷就、溺愛孩子,這樣會為孩子養成不良的情感埋下伏筆。
方法2:
當父母實在不能陪伴孩子,要向孩子“請假”,讓孩子學習理解大人。讓孩子學會跟父母打電話,不但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鍛煉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都能緩解孩子的情感需要。
方法3:
為孩子營造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孩子越小,越依賴外在的生活環境,和諧美滿的家庭關系是建立積極情感的重要因素,家長不要向孩子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緒”,對孩子發“無名火”。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與回報
對孩子進行“愛的奉獻”固然可佳,但是缺乏“愛的教育”卻會延誤孩子的情感發展。一個連為自己付出巨大辛勞的家人都不知道尊重、感恩和回報的人,怎么能夠人格健全、品性優異呢?
方法1: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力所能及地為父母做事
家人生病時,給孩子講述需要他照顧,比如讓他削水果;倒水等。平時工作回到家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媽媽累了,想躺一會兒,你給媽媽拿一個靠墊吧?”家長時常有意地“懶”一下,有利于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情感。
方法2:讓孩子為家長過生日
為家長過生日,是培養孩子學會感恩和回報的教育機會。教育孩子為家長準備禮物,或者說一句祝福的話語,都是對孩子積極的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