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對孩子的心靈關愛
“傷心是種說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卻不能戒除孩子的網癮。”這是一位醫(yī)生在網上的留言。從一些統(tǒng)計資料看,患網癮青少年的父母多為醫(yī)生、教師、法官、公司經理等高級知識分子,這個現實讓人意外,也讓人深思。
過去,我們總是譴責黑網吧和游戲開發(fā)商,但是作為受害者的父母,是否也應該反思:終日奔忙的人們是否忽視了對孩子心靈的關愛?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過于敏感、抑郁、孤僻、自我評價降低等,這與家庭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心理成長、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孩子們在成長階段有很多煩惱,需要家長傾聽與疏導。可眼下在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工作面前,身為業(yè)務骨干、單位中堅的家長們往往顧不上這點了,他們習慣于把孩子交給,交給全托幼兒園,交給寄宿學校。一位華人幼教專家曾說,目前國際上只有中國大陸的幼兒園開設全托班,事實上從兒童心理發(fā)育角度講,小學低年級以下兒童是不宜寄宿、全托的,那樣會加重他們因離開父母而產生的分離焦慮情緒。父母對孩子心理需求的忽視,是造成問題少年的重要原因。
據報道,一位留學人員的子女抱怨說,中國父母就知道管孩子兩件事:多吃飯和拿好分數。話雖過激,但道出一個普遍現象。看看周圍,想想自己,多吃飯、拿高分,哪個家長不關心?而對做事先做人,培養(yǎng)孩子的健全人格,關注卻遠遠不夠。許多孩子如今吃得越來越精致,穿得越來越講究,但情商發(fā)育滯后,人格發(fā)育不良,缺乏自制力、責任心、獨立精神與生活目標。
“不是不想,而是不會。”一位家長的無奈反映了家教方法的貧乏。捫心自問,作為知識分子,有幾人在迎接新生命來臨前,閱讀過幼兒心理學書籍;有幾人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認真學習過教育學知識?“無證上崗”的父母不懂孩子心理、不知教育方式,由此造成的隔膜,使我們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時茫然無策,無法勝任“引路人”的職責。
臺灣一位法律專家指出,我們今天在孩子身上忽視的時間,明天將在孩子出問題時數倍償還。不知這記警鐘能否觸動行色匆匆的父母。生命是條單行線,在孩子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作為關鍵的引路人,家長不能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