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才有利于兒童心理成長
學齡前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過,其對于事物的看法和性格都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這個時期也是兒童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之中,家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懂得育兒的家長會給孩子很好的影響,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而如果家長此時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關心過少,會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那么就可能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利的影響。那么,在這一時期,到底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過,首先,你要學會不要過分關愛孩子。
情景:5歲的明明在家里倍受寵愛,吃飯前媽媽總要問他:“明明,今天想吃什么呀?你要什么媽媽就做什么。”吃飯的時候總會先給明明夾菜,好吃的都給他。有一次,媽媽給明明夾完菜,又給自己夾了一只大蝦,明明看到了,生氣地命令媽媽:“不許吃!這是我的!”
從小家長總會處處寵溺著孩子,什么都是孩子為先,好吃好喝都讓給孩子,可是爸爸媽媽這樣一味的謙讓,容易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什么都是自己的,也不懂得尊重長輩,更不用說孝順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父母寵愛孩子是好事,但是也不能過分溺愛,對孩子過分的關心會讓他變得更加自私,而且長大后也不懂得照顧爸爸媽媽,阻礙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明明媽媽可以讓明明選擇自己喜歡的菜,但是不要一味地謙讓他,要讓他自己夾菜,而且也要鼓勵他給爸爸媽媽夾菜,媽媽可以說:“明明,媽媽好想吃蝦啊,可是夾不到,怎么辦呢?”這時候,聰明的明明也會學著媽媽,自己給媽媽夾一只大蝦。這樣慢慢地引導,他就開始懂得像個“小大人”一樣照顧別人呢。
學齡前的兒童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你的過分關心,對孩子過分的關心只會將孩子寵壞,這是非常可怕的。孩子在這種狀態下成長,心理健康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對于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不利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可過分溺愛孩子,要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孩子最終能夠成長為怎樣的人,關鍵就在于此時父母如何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