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及輔導
(3)攻擊性行為:在游戲時有些小兒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他們屢次咬、抓或打傷別人。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較復雜,包括小兒遭受挫折,如受到父母的懲罰、譏諷和侮辱;模仿成人的行為,如生長在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會學習父母爭吵和打架的行為;引起成人的注意,如好嫉妒的小兒常通過傷害兄弟妹妹或小朋友以獲得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的關注。對待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不要用體罰的方式,成人在制止其行為后可帶他(她)到安靜的地方,讓其自己反省,學習控制自己。家長應幫助孩子使用適當的社會能接收的方式發泄情緒,如玩一些費體力的游戲等,并幫助這些小兒獲得團體的認同。
(4)破壞性行為;小兒常因好奇、取樂。顯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無處發泄而無意中破壞東西,有的小兒則是由于無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憤怒或無助情緒而有意地采取破壞行為。家長應分析原因,對于孩子的好奇心不應加以抑制,對有意破壞的孩子應避免斥責刷體罰,要給予更多的愛心和正確指導。
(5)手淫:學齡前期小兒有時玩弄外生殖器。手淫的原因較復雜,成人應檢查是否因小兒外生殖器局部積污刺激,褲子太緊,或騎車摩擦發癢而去撫摸。有些則是由于缺乏玩具和游戲。或睡眠習慣不良,醒后不肯起床而以此為慰藉。學齡前期若手淫行為處理不當,會造成兒童自戀,不愿意與他人接觸,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家長應查明原因,加以矯正。切忌對兒童責怪、體罰和譏諷,避免讓其感到羞恥和恐懼。應為小兒安排好合理的作息制度,提供充足的游戲機會。
重視孩子的心理行為表現,通過合理的輔導和教育來實現幫助孩子進行健康心理成長的目的,這就需要家長對于孩子的行為耐心尋找原因,從心理層面上給予教育和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