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變化
不知不覺地,寶寶們已經從還不會說話的嬰兒長大成會走路、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小朋友,這一顯著的變化,不僅讓父母們感到無比欣慰,剛是歡喜萬分。但是,小編在此提醒大家的是,隨著寶寶進入學齡前期,父母們尤其要注意自家寶寶的心理發展情況,時刻關注報報道心理變化特征哦!
其實,“學齡初期”指的是兒童從6~7周歲至12~13周歲這一年齡階段。這一時間相當于小學教育階段,也就是兒童從入學直到小學畢業。因此,學齡初期兒童也可稱為“小學兒童”。
從學齡初期開始,兒童面臨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而最大的變化是從原來以游戲活動為主導活動的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導的校園學生生活。
兒童的入學,標志著一個人的學生時代的開始,從人的一生中的游戲、學習、勞動幾大實踐活動來看,兒童已從原來的游戲實踐活動跨進了學習的實踐活動。這一重大轉折顯示出社會對兒童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顯示著兒童作為一個社會人自身成長的需要提高了。
學齡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依然是在新的社會要求及個體發展的自身需要促使下,使心理發展必須承受住面臨的重大轉折。具體表現在口頭言語能力有了很大發展,情感活動也豐富起來,初步具備了言語和情感的表達能力,智力有明顯增長,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意志活動已經形成。
這一系列心理上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在一系列的學習、生活上的不斷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下而發生發展的,顯示出學習和要求的提高與心理發展互相促進的規律:更高的學習與要求,促使了兒童的心理發展;而心理發展的結果,又保證了較高的學習與要求的完成。
可見,有的父母或家長擔心學習太費腦子,會把腦子用壞,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學齡初期的重要標志是,兒童開始在學校從事正規而有系統的學習。學習與游戲已完全分開。學習是在教師制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這些,都具有了社會意義。
兒童所學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都是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延續,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所必需的,因此,兒童的學習具有了與成人工作勞動同等的社會意義。
在學習過程匯總,兒童必須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養成適合于學校要求的學習習慣和個性品質。社會和老師要求兒童不僅要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還要學習和掌握自己并不感興趣、但必須學習的課程。
這和學齡前期的游戲活動完全不同了,游戲活動可以盡力去選擇兒童感興趣的內容和主題,而學習則有時要帶有強制性。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必須能適應這種客觀的要求。正常的兒童,一般都能適應這種要求。
比如,初入學的兒童,雖然在家庭中、在父母身邊嬌生慣養,有時表現任性、懶惰,但到了學校,只要老師提出的要求,就能做到每天準時到校、按照老師安排認真地做衛生值日。
兒童進入學校,便能初步掌握使用書寫工具(鉛筆、蠟筆等)的技能,言語上也已掌握了足夠的詞匯與言語的表達能力,這時,兒童能有意識地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與同學、老師在一起友好相處。
因此,有的家長常常會吃驚地說:“哦,我的孩子好象在幾天里長大了許多。”
總之,學齡初期兒童,由于從幼兒進入學生生活的重要轉折,其心理活動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學校和老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新水平,設置了逐漸提高標準的學習要求,家長要密切配合學校,嚴格要求和經常督促兒童按時完成作業。
在學校、家長、社會統一要求和培養下,兒童的心理活動將會不斷地向著新的水平發展。
學齡前期是寶寶們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重要時期,寶寶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父母們在日常的育兒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摸透孩子的心理,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點點地教育和引導寶寶們,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并養成良好的品性和生活日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