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習慣有益孩子心理發展
父母們對于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現在的父母對于專業的育兒知識了解甚少,工作又大多比較繁忙,所以很容易忽略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只是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不僅身體需要成長,心理也同樣需要成長。
所以,不管你的工作有多忙,你都應該注意關注并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特別是對于學齡前期的兒童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可謂是心理成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兒童心理發展方向對于其一生意義深遠。明白了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呢?這個問題涉及的范圍比較廣,首先我們就應該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培養良好的習慣,必須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兒童學習開始于模仿,逐漸發展而成為習慣行為,而且總是以最親近的人為模仿對象,因此,父母對兒童生活習慣的培養,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為了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從嬰兒時期就訓練兒童專心進食,要在一種安靜、溫暖的氣氛下喂食,稍大的兒童,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固定進食的位子,切不可追在后面喂食,另外,要注意堅持吃好正餐,避免孩子因為隨時可以吃到零食而不吃飯,其他許多良好生活習慣,也應在此期加以認真訓練和培養。
正確對待哭鬧和淘氣:
兒童無理取鬧的動機,是將哭鬧行為作為達到要求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樣,家里來了客人,某些兒童便唱、叫、跑來跑去,這無非是想得到他人的注意,像這樣的情況,父母要認真對待,因為處理的好壞,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前者應給以說理說法,但不應給與無限制的滿足;后者應在適當的時候把孩子介紹給客人,然后鼓勵其自己去玩玩。對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總是任其滿足,往往會造成達不到要求就哭鬧的行為習慣,相反,若是經常對孩子們的有點不理不睬,易使孩子形成抑郁的性格。
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發展就有重要的意義,家長們應該就此進行有意的鍛煉。讓孩子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而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家長們以身作則,因為孩子本身就是在模仿中成長的。當寶寶哭鬧的時候,你不應該急于訓斥孩子,你應該了解這背后的心理訴求,然后細心教導孩子,告訴孩子如何能夠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讓他明白哭鬧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一件小事,因為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