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寶寶轉移“戀物”情結
相信很多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會發現寶寶存在戀物的情結,經常抱著他們的小玩具,即使是睡覺也不能把他們分開。其實從一定程度上講,寶寶戀物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主要是愛的缺失造成的。那么如何幫寶寶轉移“戀物”情結?母嬰專家指出,如果寶寶出現了“戀物”情結,在此推薦八大妙招給媽媽們一些幫助。
日常的、無條件地擁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
鼓勵比懲罰有效——父母需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堅持。有些父母會使用一些過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懲罰的意味,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恐懼,這種影響值得深思。懲罰或給予孩子太大壓力,可能會令孩子養成其他更不好的習慣。
養成睡前良好習慣——有的家長為了解脫自己,總是對孩子說:“自己抱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子去睡覺。 ”這為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長應鼓勵孩子睡覺時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讓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覺。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兒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于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愿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兒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折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以上就是如何幫寶寶轉移“戀物”情結的介紹,所以為了保證寶寶的身心健康,當我們發現了寶寶存在戀物情結的時候,千萬不要采取強制性的措施讓寶寶與心愛的物品分開,因為這樣只會讓寶寶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