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是一種先天的自我保護機制
很多孩子認生,家里來了陌生人,不僅不讓人抱,而且還哭鬧不止,這讓父母非常難堪。母嬰專家指出,孩子怕生是一種先天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正常的認生期。那么孩子怕生怎么辦呢?
![](/d/file/2014-12-21/49f3c952ef335aafdf3e8810c7eea35c.jpg)
這些都是怕生的表現,是孩子發育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可看作正常現象。怕生主要發生在八九個月至一兩周歲之間,且一般在1周歲達到高峰,心理學稱為陌生人焦慮。這個年齡段正好和孩子學會爬行的時間重疊。孩子會爬后,可以自己支配身體,活動范圍擴大,于是開始脫離照料者的視線。但因為他們各方面能力還沒發育完全,看到陌生人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吸引照料者的注意。所以說,怕生其實是一種先天的自我保護機制。
家長不要一味覺得認生不好,覺得丟人,也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或是強行去糾正。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怕生現象在一兩歲后就會慢慢消失,認生期自然會過去。不過,由于個體差異較大,孩子們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有的怕生程度比較嚴重,見到陌生人就哭,反應很激烈;有的怕生期持續得比較久。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上幼兒園的年齡還很怕生,就要考慮一些后天因素了。比如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不鼓勵孩子和別人交往,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和交往機會,也可能是由于家住在高樓獨戶,關上門自成一個小天地,長年累月沒有與外人接觸和交流。另外,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不會表達愛、常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關系不和諧等因素,都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害怕陌生人。這時候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首先,孩子都是有社會參照的,父母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一舉一動也自然會參考父母的反應。因此,爸爸媽媽要做好表率,表現出對陌生人的熱情友好,以打消孩子的戒備。
其次,家長應有意識地多帶寶寶接觸生人,多出去見見世面,逐步擴大他們的社會交往范圍。還可以鼓勵寶寶多進行戶外運動,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游戲,讓孩子體會到與別人交往的快樂,慢慢消除緊張和不安。
再次,父母工作再忙,也不要忽視了和寶寶的互動。經常陪他們玩耍,能增強親子親密感,創造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有助于培養寶寶的安全感,降低他們的戒備心。
另外,向寶寶介紹陌生人時,方式要得當。有生人要到家里做客,父母可提前向孩子介紹對方是誰,比如說“待會來的阿姨是媽媽最好的朋友”等,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見面后也不能突然將寶寶交給生人抱,這樣會讓他更害怕。而是讓對方和寶寶先打招呼,聊聊天,還可以給他們送點愛吃的東西,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母嬰專家溫馨提示:孩子怕生是一種先天的自我保護機制。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我們要幫寶寶順利度過怕生期。母嬰專家提醒家長,越是怕生的孩子,越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去適應,讓他們有接受外面世界的時間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