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補充維生素切勿走進的誤區
蔬菜含有較多的不溶性膳食纖維(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分,如蔥里的辣椒素、姜里的姜油酮、大蒜里的蒜素、蘿卜里的淀粉酶等等,水果則含有較多的果糖、有機酸以及可溶性纖維如果膠等,所以水果和蔬菜不能相互代替。
誤區6:可以用果汁來代替新鮮水果
果汁飲用方便、口味誘人而且久藏不壞,所以很受歡迎,但其所含的營養素與新鮮水果相比則相去甚遠。因為果汁中只有少部分真正來自于天然水果,其余大部分是由糖分、香精和色素所組成的,即使添加了少量的維生素C,也因為溶解在水里而極易被氧化破壞,因此果汁不能代替新鮮水果。
誤區7:大劑量的維生素C可以代替多元維生素
每種維生素的功能各不相同,因此維生素C不能代替多元維生素。而且隨著維生素C攝入量的增加,其吸收率會逐漸降低,未被吸收的維生素C便可刺激腸道引起腹痛、腹瀉。即使吸收較多,進入血液循環后也會很快從小便排出,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
誤區8:多吃維生素C會促進癌癥的發生
確實有人在細胞培養中發現過量的維生素C有引起染色體畸變的可能,但是所需要的濃度很大(體內完全達不到這個水平),同時也有結果完全相反的報道。至于人體試驗,迄今只有維生素C能夠抑制亞硝胺(一種具有強烈致癌性的物質)的合成、從而發揮抗癌作用的報道,迄今還沒有足夠的依據表明維生素C有致癌性。
誤區9:常吃維生素C會引起腎結石
維生素C可以在體內轉變成草酸,因此有人推測多吃維生素C有引起腎結石的可能。但是大量的人體試驗(有的試驗者每天維生素C攝入量高達5000毫克)發現,大量吃維生素C僅僅可使每天的尿中增加6~13 毫克的草酸排泄量,并無增加腎結石發生率的報道。這是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的維生素,一旦攝入過多,將會很快從小便中排出,體內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濃度。
誤區10:維生素是補品,多吃一點沒有關系
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每日僅數十微克到數十毫克。攝入過量的維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則會引起中毒。如維生素A過多可引起煩躁、頭痛、嘔吐、皮膚瘙癢、視物不清、肝臟腫大;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多臟器點狀鈣化和多尿;維生素E過多會導致出血傾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此維生素也不能吃得太多,要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或醫生的指示服用。
誤區11:嬰兒最容易缺少哪種維生素?
嬰兒最容易缺乏維生素D,這是因為日常食物所含的維生素D不多(一天不會超過100單位),與推薦量相差甚遠。嬰兒受陽光照射的機會也不多,無法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每天400單位),因此極易缺乏,即使是母乳喂養,體內也會缺少。缺少維生素D以后,鈣吸收不良,骨骼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可出現煩躁、夜驚、多汗、枕禿、骨骼畸形、動作發育遲緩等佝僂病癥狀,成人則表現為軟骨病。因此,嬰兒從出生后2周起就應該補充維生素D。
誤區12:維生素需要天天補嗎?每天要定時吃嗎?
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或者合成的數量很少,遠遠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因此每天都要補充維生素,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仍有缺乏的可能性。在人體中,各種維生素都有其大小不等的“倉庫”,攝入的維生素首先進入倉庫中,以后根據各組織和器官新陳代謝的需要,從倉庫中動員出來,所以只要天天吃就行,不必嚴格地定時。退一步講,即使有短暫的幾天忘記補充,只要“代謝池”中的維生素還沒有用完,那么還不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癥。當然,維生素缺乏的時間不能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