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哭鬧要及時回應
羅向陽表示,正常生理狀態下,新生的哭聲中可以讀出四種內容:首當其沖就是餓了,要吃奶;第二項內容則是告訴家長“尿濕了,不舒服”;第三種則是受到驚嚇;第四種情況則是純粹“折騰大人哭著玩”,“這種民間俗稱‘難帶兒’,部分寶寶天生很難伺候,喜歡哭,但其中部分確實是因為有軀體疾患,如、先天心臟病、佝僂病和其他一些代謝等,才會由于身體不適而哭鬧不斷。”羅向陽介紹,還有部分則是性格原因導致。
回應哭聲核心是及時
在讀懂寶寶哭聲后,就應該找回應對策。“不同的哭聲需要不同的回應,但回應的核心是及時。哭不是孩子的目的,而是手段,孩子通過哭達到他的需要,如有吃、有玩、有人關愛、有人護理、有人注意、有人保護。”羅向陽指出,如果孩子一哭就立馬不管緣由地抱著哄著護著,這是典型溺愛行為,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日后形成任性、脆弱、偏激的性格。而“及時回應”應是一種理性、有針對性的應答行為。
他舉例說明,“有的父母帶著寶寶來診室看病。一進診室,孩子對陌生環境、戴著口罩的醫生就有一種天生恐懼,于是扭頭躲到父母懷里,準備發起一場哭鬧,很明顯這場哭鬧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保護。但非常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變化,也不理解孩子的訴求,只顧向我們一個勁地講孩子的病情,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哭鬧就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兒科醫生常常在孩子哭鬧和混亂中完成問診、看病,三方都十分辛苦。”
他支招,“其實很多時候可以避免寶寶發生這場哭鬧,只要在孩子剛剛表現出害怕、想哭的時候,大人作出及時正確回應,比如可以先停下講述病情,安定寶寶情緒,而醫生也可在掏出聽診器之前先指一幅畫或用一個玩具吸引孩子注意力和引起好感,之后再進入看病程序。”他說。
“對癥下藥”對付寶寶哭泣
哭聲可以讀出許多內容,哭聲、動作、表情都是父母判斷的標準。羅向陽建議父母們根據不同的哭聲,做針對性的回應:
判定寶寶是饑餓而哭:
哭聲:常常是由弱變強,再由強變弱,哭聲響亮、節奏歡快,不少還伴有撅嘴歪頭向周圍探索的動作,而一碰到奶頭、奶嘴后哭聲會立馬停止,轉而歡快地開始吸吮。
應對:馬上抱起寶寶,第一時間用語言安慰寶寶,“哦,寶寶餓了,好的,媽媽馬上就來”。要是母乳喂養就方便快捷了。同時,專家建議父母邊喂邊說“寶寶真不錯,吃得很好”之類贊許的語言,這樣能幫助孩子吃得安穩、愉快。切忌邊喂奶邊若無其事做其他事情,這樣孩子會隨便吃吃算了。
當寶寶邊哭邊吃時要予以制止,否則孩子可能會嗆奶。哭得厲害時將奶頭、奶嘴拔出,稍有緩和的時候再喂,這樣寶寶會明白并很快停止哭泣。
判定寶寶是尿濕而哭:
哭聲:大多不會很大聲,節奏也比急需喝奶時發出的哭嚎緩慢很多,但寶寶常伴有軀體轉動不安,哭過幾聲后如無人應答會慢慢停止哭鬧。
應對:嬰兒尿濕尿片是正常的事,大人發現是尿濕了一定要及時更換尿片,這時不要指責孩子的哭鬧行為,反而要予以表揚。“寶寶真聰明,會告訴媽咪尿尿了,好了,馬上換上就行了。”羅向陽指出,諸如此類語言是對孩子哭泣的安撫,而無端的指責則會讓孩子委屈;如忽略孩子哭聲、老是不及時換尿片則會使孩子產生冷漠的。
肺炎和感冒的差別
小兒肺炎起病急、病情重、進展快,是威脅小兒乃至生命的。但在發病初期有時與小兒感冒的癥狀相似,容易混淆。如何判斷孩子的感冒是否發展為肺炎了呢?
感冒時由于孩子的肺部未受影響,因此,呼吸的次數和頻率是正常的,而當肺部發生感染時,由于炎癥累積下呼吸道和肺組織,使肺的通氣換能發生障礙,會出現代償性的呼吸增快以供給體內所需的氧氣。因此,通過數呼吸次數和頻率可以判斷孩子的感冒是否加重發展成肺炎。正常的呼吸次數隨小兒的年齡增長而減少,在2個月以上的嬰兒,即使感冒發高熱,呼吸次數也應少于50次/分,如果是肺炎即使是在早期,呼吸次數也會增快,大于等于50次/分。
另外,肺部感染時,肺的彈性減弱、順應性差,除常出現代償性的呼吸增快外,還表現為用力呼吸以供給體內所需的氧氣,如吸氣時胸部肋間的向下凹陷。
小兒感冒時,一般精神狀態較好,能玩,、睡眠基本正常。小兒感冒也發熱,達到38.5℃左右,并持續時間較短,用退熱藥效果也較明顯。小兒患肺炎時,精神狀態不佳,不吃東西,常煩躁、哭鬧不安,或昏睡,多睡易醒,愛哭鬧,夜里呼吸困難加重。在孩子安靜或睡著時在其脊柱兩側胸壁仔細傾聽,有時不用聽診器也能聽到“呼嚕”“呼嚕”般的痰鳴音。這是肺部發炎的重要體征。
如果出現其中大部分情況,即應懷疑小兒得了肺炎,應及早到就醫。
有些小兒開始是因感冒發熱,家長并不在意,到發熱持續不退,病情加重才去醫院。那么肺炎是高熱“燒出來”的嗎?其實,發熱對肺并沒有直接的損害。病兒開始是鼻咽喉部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未及時有效地治療,病毒細菌便侵犯到下呼吸道——肺部,造成肺炎。發熱是感染未得到控制的表現,肺炎是感染的結果。所以,當小孩子感冒發熱持續不退時,家長不能只滿足于給吃幾片退熱藥,把體溫“壓”下去就算了,還應及時使用去除病因的抗病原微生物類藥物,真正防止肺炎的發生。
感冒病兒的護理
當孩子生病時,家長應遵醫囑按時給小兒服藥,對于高燒的小兒應及時降溫,可用溫水擦洗病兒的身體,或將毛巾敷在額頭,或用75%的酒精,加入適量溫水擦病兒的頸部、腋下、大腿根、腋窩、肘窩等部位。注意隔離,以防止病上加病。注意適當休息,多飲水,發病期間宜進流質或軟質容易消化的食物。但應注意吃得不宜過多,這樣不至于使腹脹加重,膈肌上升,影響肺的擴張,使呼吸困難加重。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有利于感冒的恢復。
感冒的簡易療法
如果感覺受了風寒,表現流清水涕、頭痛、無汗、咽不紅、舌苔薄白,可用生姜或蔥白和紅糖煎湯服用。
1.預防感冒的中藥方法:感冒流行期間可服中藥預防。配方是:貫眾12克,防風12克,荊芥10克,每日一付,連服2-3天。對于由于A缺乏引起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用維生素A防治往往效果很好。
2.咳嗽的飲食療法:
梨粥
梨1-2個,大米100克。將梨洗凈切碎,加入淘洗干凈的白米,煮成粥,趁溫熱食用。此方有清熱、宣肺、化痰的作用,適用于小兒肺熱咳嗽、食欲不振、發熱、口干舌燥等癥。
飴糖蘿卜汁
白蘿卜洗凈切碎,用潔凈的紗布絞出汁水。每次取白蘿卜汁30毫升,調入飴糖20毫升,再加開水適量,攪勻服用。每日3次。此方有順氣止咳、潤肺化痰之效。
川貝杏仁飲
川貝母6克,杏仁3克,冰糖適量。將川貝母洗凈,杏仁去皮洗凈,二者放鍋內,加適量的水同煮。水沸后加入冰糖,改用文火再煮30分鐘即可。每日臨睡前服一次。此方有化痰清咳的作用。可用于咳嗽、鼻塞流涕、痰稀白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