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已影響到了孩子
“總是要等到長大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這是我們童年時候都哼過的《童年》里的歌詞。今天,恐怕歌詞內容得變了——總是要等到長大以后,孩子們的感悟,不僅讓大人感到苦澀,還讓人因為孩子的感知能力太過敏銳,對如何教育好孩子產生迷惑。這絕不是妄言:在過去的“六一”兒童節期間,幾乎所有的家長們都在想,究竟送給孩子一份什么樣的禮物,才能讓這些小皇帝們高興:玩具、衣服、肯德基、麥當勞,還是百元現鈔?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還不明白:孩子們最缺的可能是一份“精神食糧”。
我們給了孩子什么?
實事求是地說,幾乎所有家長都會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激烈的升學、就業、升職競爭,讓越來越多的家長狠下心來,在“孩子真可憐”的嘆息聲中不斷給他們增加壓力。用“黑云壓城城欲摧”這句話或許可以概括當前我國未成年人教育領域的一種普遍現象。39健康網最近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2000年開始的“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行動作用不大,孩子們對學習環境的滿意度隨年齡增長而明顯下降,壓力過大是他們的普遍感受。天津市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市2至4歲兒童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5至6歲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7.3%,孤獨、畏縮、害羞、具有攻擊行為、憂郁行為等等,這些兒童行為問題恰恰源于家長們對孩子過高的學習期望值,源于孩子們過早、過多地讀書、認字、上各種學習班。
不過,這更能讓人想到孩子們的苦楚。不止在一個場合聽到:現在的孩子真是苦哇!這個“苦”,總是離不開作業多、考試多、升學競爭激烈。其實,這只是表象,孩子最苦的還不是這些,而是自己無法做自己的主人。你看,孩子們所有的時間,都被老師和家長安排了,而自己卻沒有時間仔細看一眼小草、痛快地踢一場足球……他們不被家長放心,十來歲的孩子,從前會在家里當半個爸媽了,現在連自己乘車上下學、去超市買點油鹽醬醋也成了奢望;他們不被教育部門放心,不被社會放心……圍繞他們的,是諸多的“不許”、“不準”,是形形色色善意的掩飾甚至“謊言”。其實,孩子早已看穿了這些把戲。一個剛參加過聲稱是“讓孩子做主”的少兒活動的小學生就生氣地說:“我們說的話,根本沒有人當真,說是讓孩子做主,都是假的!”是的,一方面,我們太“重視”孩子了。一家一個寶貝蛋兒,養育成功或失敗,都是百分之百,逃無可逃,一個孩子的未來關系一個家庭的幸福,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因此,家長、老師以及社會,都以百分之百的精心與細心去呵護、關注、指點著他們。但當這一切過度時,就變成了沉重的壓力,使孩子成了一具會呼吸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我們又太輕視孩子了。輕視他們的思考能力與自主能力,總認為他們什么也不懂,能瞞就瞞,能糊弄就糊弄,能強迫就強迫。于是乎,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們的反彈與不滿也分外強烈,說不得也碰不得,以至于兩代之間的代溝愈來愈深。
孩子給我們回報了什么?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我們當家長的共同愿望,我們常常聽到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們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我們辛辛苦苦,為孩子傾注了巨大的心血,有時卻事與愿違?
一位赴美執教的中學教師在給她舊日同事的一封信中說,美國學生在尊重老師、遵守課堂紀律方面沒法和中國學生相比,但美國的教師對學生的態度非常平等。在美國老師看來,一個學生學習不好但有特長或是生活能力強,這個學生和其他學生是一樣的。對照我們仍在“師道尊嚴”的遺訓下演進的中小學教育,這位老師呼吁舊日同事:“善待我們天使般的孩子吧!”他感慨地說,我們的當務之急并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做多少道題,掌握多少考試技巧,而是讓每個孩子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亮點,找到自我價值。
善哉!斯言。這位老師從在國內外任教的切身體會中得出來的感悟,應當成為我們當前對兒童教育的一個共識。
事實上,責任不在孩子身上。如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又帶給了孩子多少讓他們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呢?
前段時間,北京市同一天就曾經發生兩名學生自殺事件,這使許多人大受震動。
其實,類似中小學生不堪各種壓力而輕生的新聞已經不鮮見了。有資料顯示,在我國青少年死亡的各種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殺。一個個悲劇不禁使人發問——為何他們要用如此過激的手段應對人生的苦惱和挫折,為什么他們對于自己的生命如此輕率?
此外,“無知女生懷孕生產后將嬰兒殺死”,“中學生將乞丐毆打致死”以及校園里各種血腥事件也不斷見諸報端,這更讓人驚訝——為什么這些未成年人面對寶貴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視?
手頭還有幾組關于青少年問題的數字,更是令人不安:一是我國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問題;二是非常叛逆的“十五歲現象”呈上升和提前趨勢。如些,就不能不讓人反思:我們的下一代就這么自私、思想就如此脆弱嗎?
我們該怎么辦?
應該說,中國的父母活得實在太累。為了讓孩子有出息,誰也不敢有半點松懈。然而,事物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人說,中國人缺乏幽默,我倒要說,我們最缺的是心理學。我們不以孩子的心理揣摩孩子,接近孩子,卻要接過父輩們傳下來的威嚴和棍棒,一再疏遠孩子,監視孩子,您說,孩子們能服我們嗎?教育孩子的過程,也讓我們反省成人社會:凡不想讓孩子有樣學樣的,我們首先得改起來。
我們不指望禁播一些警匪片,關掉幾家網吧,下一代的思想道德水準就迅速提高。就像許多地方強調城市“軟環境”、“硬環境”那樣,成人對于孩子們心靈成長所提供的,除了盡量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外,還存在著更重要的“軟”的一面。
中央近期強調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的確,教育不能僅僅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應該促進和培養學生個體生命的精神成長;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所以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隨著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推進,我們期待“生命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重視。更期望,“生命教育”能被寫入國家教育發展的大戰略,能給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帶來心靈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