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問題及解決方法
自從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日以增多,目前城市家庭已達95%以上,大量獨生子女的出現不但使傳統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同時也引發了許多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當前,社會上對獨生子女的議論很多。有些問題確實應該引起父母們的注意。兒童教養的關鍵在早期,因而獨生子女問題解決的重點也在早期。
一 積極因素
·在現代優生科學指導下生的孩子,是“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具有良好的先天遺傳素質。能受到周密的養護,生長發育良好,這種生理上的優勢為心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所以獨生子女中智力達中上占多數。
·每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報有望子成龍的愿望,而獨生子女家長的這種愿望尤其強烈,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家里只有一個孩子,他能享受到充分的愛撫,心理上易得到滿足,能形成積極樂觀,活潑向上的性格。而良好的性格又能增加孩子與成人交流的機會,促使其思維和語言的發展,為智力開發奠定基礎。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經濟富裕,從物質上保證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三口人的家庭里孩子的地位和關注是占優勢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人物, 是父母的希望,精神的寄托。父母把更多的業余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經常帶孩子玩耍,散步,旅游,培養和增強了孩子的求知欲和進取心,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豐富了知識面。
二 消極因素
·父母充當了家庭保姆,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長期這樣,孩子的語 言發展都滯后于正常兒童了;父母過分關心孩子的吃,穿,住,玩,想盡辦法讓 自己的獨生子女超過別的孩子,父母的虛榮心助長了獨生子女的優越感,使孩子 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產生了高人一等的思想,凡事必要以“我”為中心,極易養 成自私任性,孤僻等不良心理。
·家庭中沒有把孩子放在受教育的地位加以正確的管教和引導,常見的是一家人圍著孩子轉,千依百順,要啥給啥,有求必應,父母心甘情愿受孩子支配, 這樣嬌慣的結果,使孩子誤以為自己天生就應該受照顧,要求的權利越來越多, 只關心自己,不懂得關心別人,從小嬌養慣了的孩子把享受當作理所當然,對父母的辛勞習以為常,漠不關心,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不善交際,將來很難適應社會集體生活。 家里沒有兄弟姐妹這一環境因素,使人格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家里玩的, 吃的都屬于他一個人,是他的天下;加之現在高樓單元住房又影響著小孩之間玩耍和游戲,因此他無法與其他孩子分享,沒有互相幫助的機會,缺乏謙讓的體會,缺乏與人共同生活必需的各種品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三 對策
建立合理的家庭關系:不把孩子擺在特殊的地位上,處處把他當中心人物,照顧重點,而應讓他感到自己與別人一樣,相互是平等的,在行為上要對 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尊敬長者,對人有禮貌,熱愛勞動,不浪費飯菜,不要事事只顧自己等。
選擇小伙伴:小孩是喜歡模仿的,從模仿中開始他們的學習生活,兒童心理就是在對圍人們的語言和行為的模仿中發展起來的,而模仿的最好對 象是兒童伙伴們。因為他們年齡特點相似,有共同的語言和興趣,極易互相影 響,這種模仿作用是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代替的。
上幼兒園:幼兒園是對三到六歲的孩子實行集體教育的機構,有符合教育要求的組織領導和執行教養任務的專職人員負責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早期教育。三歲的孩子,大腦機能基本完善,具備了初步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這時的孩子充滿了對外界事物的好奇,渴望知道得更多。上幼兒園就是讓孩子到集體中去,與小伙伴們一起游戲,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在共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 增長知識,滿足好奇心,又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團結友愛的品德,這比家 長 獨自在家單個進行要容易得多。孩子入園后還可以克服獨自在家形成的壞毛病。
端正父母的態度:國內研究資料顯示,子女數目的多少本身并不會接地,明顯地影響子女的行為問題,如有行為問題則多與父母自身的心理狀況和養育方式有關,因此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做到六個“不要”和一個“一致”:
·在教養方式上不要“溺養嬌慣”;
·在教育重點上不要“重才輕德”;
·在教育方法上不要“簡單粗糙”;
·在能力培養上不要“包辦封閉”;
·在相互溝通上不要“強加與人”;
·在成材希望上不要“拔苗助長”;
·言傳身教言行一致。
培養獨立性: 不過分保護,否則會妨礙他們身心正常發展,變得好哭,膽怯,依賴心增強,放棄嘗試。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在做最基本的生活活動中培養其獨立性。讓孩子分擔家務,通過勞動使其懂得尊重勞動成果,培養團結協作精神,逐漸形成義務感,責任心。 家長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破壞孩子學習的機會,干擾孩子創 造性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