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最容易受的兩種傷害是什么
相信每個媽媽在育兒的過程中,可能經常會擔心寶寶會出現一些意外的突發情況,而在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又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我們都知道有些孩子比較活潑好動,所以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容易出現意外的情況,那么寶寶最容易受的兩種傷害是什么呢?如果孩子出現了意外的情況,父母要怎么預防才好呢?都有哪些處理方法?如何日常護理才是正確的方式呢?
1、扭傷。它多發生在手腕、踝關節等部位,表現為扭傷部位的腫脹與疼痛,皮膚青紫,局部壓痛很明顯,受傷的關節不能轉動。發生扭傷后應限制小兒活動受傷的關節,特別是踝關節扭傷后,應將小腿墊高。早期處理宜冷敷,以后用熱敷。—般在l~2天后可在患處進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環加速,腫脹消退。此外,發生扭傷后要注意關節韌帶有無裂傷。如果發現孩子有骨折或關節脫位的跡象,比如疼痛難忍、患側肢體不能動彈時應去醫院及時診治。
2、割傷。對于小而淺的傷口首先進行止血,將小兒患側手部舉高,并捏住手指根部兩側,使出血止住。絕大部分的創口較清潔,可用碘酒、酒精涂傷口周圍的皮膚,用干凈消毒紗布包扎好。如傷口無感染征象,過兩天可用酒精棉球再消毒傷口一次。但如果被臟或生銹的銳器割傷,或傷口大而深,有可能被破傷風桿菌感染,此時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
溫馨提醒:小兒外傷后,可根據出血部位、出血量加以處理。若血出得很慢,量不多,可用干凈的毛巾或消毒紗布蓋在創口上,再用繃帶扎緊,并將出血部位抬高,可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當血出得很快,出血量又很多,臨時性急救方法就是馬上施行壓指法,即迅速用手指將受傷的血管向鄰近的骨頭上壓迫,壓迫點一般在離心臟近的一端。四肢部位的大出血,也可用橡皮管、橡皮帶充當止血帶,但應注意每隔30分鐘左右放松一次止血帶,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知道了寶寶最容易受的兩種傷害是什么,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小心出現了上述傷害,作為家長要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才行,這樣的話才能更好的應對這種突發事件。但如果事發突然,自己無法解決的話,那么建議您最好盡快帶孩子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