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最不理智的4種方式
親子溝通中哪些方式不理智?溝通是人類最大的學問,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不單能建立起親密的感情,也對寶寶的性格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你知道哪些不理智的方式會傷害到親子關系嗎?一起聽聽育兒小編的提議吧!
和寶寶溝通 這4種方式最不理智
一、指責埋怨型溝通
在小武的家里,常常會聽到小武媽說:“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臟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這些話語。這些話里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征——指責和埋怨。然而這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往往會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對象,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問題最終并未真正解決,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
溫馨小提示:換個方式說話
正所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中存在未了結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會顯得沉悶或緊張,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一味逆反、攻擊性強,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極為不利。所以,應該少點指責多些關懷,嘗試換一個方式,例如“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可以變成“孩子,桌子有點亂,要收拾干凈,做一個干凈的小孩子才惹人喜歡吖。”
二、遷就討好型溝通
在小靜的家里,就會常常聽到:“啊呀!媽媽不知道這個菜你不喜歡吃,將就著少吃點。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買。”、“怎么?我給你買的這個圓規是小學生用的?對不起,我明天再去重買。”……這些遷就的話語,這樣導致小靜漸漸養成一種嬌生慣養的壞習慣。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通常表面都會讓人感覺一團和氣,但卻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令孩子變得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性格特點。另外,這種溝通同樣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是通過回避問題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
溫馨小提示:不要百分百滿足要求
如果寶寶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容易形成任性,只要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爸爸媽媽愛孩子的話,就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一直溺愛著孩子,這樣會把孩子寵壞。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可以百分百滿足,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努力爭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如果他們想要玩具,可以讓他們幫自己洗碗,做做家務活,完成后才獎勵他們等辦法,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嬌慣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