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最不理智的4種方式
三、打岔唆型溝通
在小白家,你偶爾會聽到:“媽媽。明天我們春游,老師說每人要交5元錢。”“又要交錢了?從你上學到現在,我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了。我們那個時候春游,就帶上一瓶白開水、兩塊燒餅,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買票。你看看現在,一個月光水電費就是好幾十,春游要交錢,你肯定還要帶點零用錢,錢不好掙啊……”簡單的一句話,卻引出那么多的話和事。這種嗦型的父母通常都是表面像處理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卻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一般情況下,這種打岔唆型的父母不太關心孩子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一方是家長在喋喋不休,另一方是孩子則陷入煩躁,焦慮,盼望著這種嘮叨早點結束,家長說了什么根本沒有聽進去。
溫馨小提示:對孩子要多用心少嗦
這種絲毫無效的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造成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出現逆反和抵觸,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孩子抵觸的是家長的嘮叨,而不是家長所說的內容。這時家長千萬要明白,是您的嘮叨使孩子在拒絕您說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話哦。對孩子,要多用心,少嘮叨。
四、超理智型溝通
最后一種是是在曉曉家,“媽媽,我要買活動鉛筆。”“為什么要買?”“原來那個壞了。”“剛剛買的怎么就壞了?你怎么這么不愛惜東西?”,“好了,下次可不準再搞壞了,小孩子要知道愛惜物品。”,類似這種超級理智的對話,在這種超理智型的溝通中,父母“教育”意識、“規范”意識過強、戴著過濾鏡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優點都被過濾掉,剩下的只有缺點和危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規范孩子。這是一種嚴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親子矛盾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爆發出來。一些孩子在整個學校期間都可能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好學生”,但在進入社會的關口或以后,可能出現種種適應障礙。而刻板、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會成為在超理智型家庭溝通下長大的孩子的人格特點。
溫馨小提示:多詢問孩子的需要
例如當孩子提出要買新文具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關心的語氣去詢問:“舊的文具壞了嗎?媽媽給買一個質量好一點的好不好?”等語句。一來可以詢問到孩子要買文具的理由,二來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關懷,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
育兒小編溫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尤其重要,常常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或者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且父母會無意中用到了一些不理智話語,潛在中就會傷了寶寶的自尊心,導致寶寶更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