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嚴父松可能導致寶寶心態扭曲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若隱若現”、母親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嗎?楊洪認為,不見得,對子女教育的不均衡,會導致嚴重后果。“它破壞了正常的家庭結構和關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關系慢慢變淡,就是因為母親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為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關系逐漸趨于平淡,家中出現一個很厲害的‘第三者’,這種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壞,對家庭結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旦父親放棄了教育的陣地,母親就會用高度的熱情去填補,楊洪認為,這是一種錯位與顛倒,甚至出現“嚴母慈父”的格局,這同樣是不恰當的,會使孩子的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心靈扭曲。“單身母親覺得孩子缺少父愛,容易對孩子過多地投入或者補償,但這是一種過度的關注,如果母親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單親家庭的不足之處,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應看到單親家庭也會帶給孩子一些好處,如孩子更容易樹立責任感、更自立、更懂得關心別人,這是雙親家庭沒有的條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為二的,要發現它的優勢,把危機變成一種‘成長的機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親為何不可缺少
為何母親不可以取代父親?楊洪從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心理,進行分析:“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不同的。男性總體上比女性粗心,他們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長的‘主干’,母親的細心則提供了枝葉與養分,只有粗細結合,孩子這棵‘樹苗’才會長得主干挺拔同時枝繁葉茂。”
再如,父親膽大,有利于維護孩子的探求欲與好奇心;母親相對膽小,所以顯得安全。“這是一對矛盾,但都是需要的。過多的安全使我們不能冒險,也就缺少創造,所以母親的過度補償會讓孩子出現問題。”另外,男性活動范圍大、內容多,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外部環境;女性活動范圍小,更傾向于觀察細節,會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體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