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嚴父松可能導致寶寶心態扭曲
“有位女大學生快畢業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該與男人還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雙性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的性別認同感沒有建立。”楊洪以這則病例說明,父母應樹立孩子的性別模板,我們將來能否在社會中建立起身份認同,取決于我們是否建立起性別認同感,顯然,父親的缺失會讓孩子的性別認同、繼而是身份認同出現問題,也就難以適應社會。
家庭教育應“宜粗不宜細”,分清“主干與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父親不要放權,母親也不應爭權。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會缺乏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么辦?楊洪認為,此時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寧缺毋濫,而且孩子對男性的學習,并非一定要來自父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鑒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
也就是說,只有父母都一起教育寶寶才可以使得寶寶正常發育,心態平和。但是,這并非說父母要一起嚴格的管理寶寶,而是說要正確育兒,科學有效的教育孩子,這樣才會讓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時,保證心態的平穩發展,不至于扭曲,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身心健康,那么就要做好教育這一關。一定要科學育兒,正確教育。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