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到幼兒園就成了“病包”
怎么辦?
針對上述易患病的因素一一破解。
1. 減少交叉感染
這個說起來挺難的,需要班里家長們都有或大都有這種意識:孩子病沒有好先別急著去幼兒園。
門診時會碰到這樣的媽媽:孩子咳嗽還很厲害,還需要霧化藥物就要讓孩子去幼兒園,說沒人照顧孩子。事情都有輕重,這時候最大的事情就是孩子生病需要休息和照顧,其他的事情可以放一放的。再者,您讓孩子帶病上學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小朋友的。每個生病孩子的媽媽都要注意到這一點,為別人的寶寶也是為自己的寶寶。
2. 多聊天、多陪伴、多養成能力
剛上幼兒園的寶寶媽媽一定抽時間和孩子交流:問問孩子學校老師的情況,小朋友都有誰,和誰要好。3歲的孩子能表達很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只和老師去交流,一定聽聽孩子怎么說,讓他有機會傾訴自己在新環境的喜怒哀樂。要尋找到適合寶寶的上幼兒園的理由,反復和他講。
鼓勵孩子在家時自己吃飯,孩子吃不好老師可以喂飯,但老師一定表揚自己吃飯好吃飯快的小朋友,被老師表揚小朋友是會非常開心的,開心是很有利于健康的。周末多帶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玩耍,讓她學習和小朋友相處的能力。學習遵守規則。您的嬌慣只會讓孩子失去適應能力。所有這些都是希望孩子去幼兒園有一個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患病就會減少。
3. 多喝水
醫生最愛說的話就是喝水了。對,就是喝水!非常重要。幼兒園內狀況不是咱可控,就算你叮囑孩子很多遍,她不喝還是不喝。可以做的補救是讓孩子放學、回家后多喝水,并且多吃水果。
4. 去掉回家后的豪華晚餐
不要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吃不好,可能沒有家中可口,但營養都是夠的。因幼兒園晚餐比較早,回家后可以讓孩子再吃點蔬菜、水果,可以喝奶或吃酸奶。這種補充剛剛好。
5. 養成每日大便的習慣
如果孩子能起床就迅速大便最好,如果孩子賴床,往往早晨大便都不會成功。培養孩子傍晚大便的習慣是相對可行的,從幼兒園回家就督促孩子大便,習慣是會逐漸養成的。
孩子在初入幼兒園時大都會生點病,有的孩子病1、2次就逐漸好了,而有的孩子要有3~4個月的反復生病狀態,有的孩子甚至拖拖拉拉到半年后也就是第二年春天才逐漸步入正軌。媽媽從上述的方法入手,讓孩子每月生病成為過去吧。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為什么孩子到幼兒園就成了“病包”,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健康,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其實您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是您的孩子抵抗力低,不是您的孩子身體出了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