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袁隆平,那些年湖南農村的回憶 | 科技老兵戴輝
袁隆平先生去世,舉國哀悼,朋友圈刷屏,網絡上涌現了很多悼念文章。袁隆平受到萬民擁戴,是因為糧食。
圖注:袁隆平躬身下田實驗,攝自隆平水稻博物館
袁隆平居住在湖南,也親自前往過科技老兵戴輝的家鄉湖南洞庭湖平原中央的南縣考察和推廣。
國家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劃出18億畝紅線,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和水利建設的發展,以不足10%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
關于糧食和農村的生活,我有很多回憶,三天三夜說不完。
圖注:科技老兵戴輝與父親戴國良于春節期間參觀隆平水稻博物館
一、洞庭湖平原是中國糧食重要基地
“湖廣熟,天下足”,說的就是湖北(江漢平原為主)和湖南(洞庭湖平原為主)的故事,并不包括廣東和廣西(那里叫兩廣)。
圖注:稻米輸出示意圖,攝于隆平水稻博物館
我的老家南縣,就是在洞庭湖平原的中央,河網密布,是魚米之鄉。正如袁隆平先生一樣,我也從小喜歡游泳,從狗刨開始。
咸豐年間,長江洪水,涌入洞庭,沉淤抬湖,延綿百里,沃野成洲,泛稱“南洲”,是典型的沖積平原,這種土壤土層深厚,腐植質多,結構良好,土質肥沃,無重金屬污染。這里地處北緯29度,屬亞熱帶過渡到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冬涼夏暖,四季分明,熱量充足。說白了,就是夏天很熱(光合作用),冬天挺冷(凍死病害),是種植綠色水稻的理想區域。
八百里洞庭里有了沖積平原后,我的爺爺十一個叔伯兄弟,在民國時代人手一根扁擔“下華容”,從長沙到這里開荒種地,他一生都講一口地道的“湖南官話”。這就是湖南版的“闖關東”、“走西口”了。“南(縣)華(容)安(鄉)”等純湖區縣是一馬平川,也都是移民縣。記得讀初中的時候,我所在的南洲中學11班的同學們騎單車數十里,去爬一座小山,當時非常興奮,因為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山。
袁隆平祖籍江西。清初有“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說法。朱德是四川人,就是湖廣填過去的,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曾寫道。江西人是湖南老俵說法也由此而來。
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林巧稚接生。袁隆平父親袁興烈畢業于東南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前身),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今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讀高中。畢業于東南大學(復名)的科技老兵戴輝也算是他們的校友了。
袁隆平早年四處遷徙,最終在湖南落腳。1953年8月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箲鹱詈笠粦鹗恰把┓迳酱蠼荨?,附近的芷江機場也是日軍投降的地方。安江位于沅水上游,沅江流經緊鄰我老家的沅江市注入洞庭湖。
二、我所經歷的農村大集體時代
從小聽老人講述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的故事,糧食減產很嚴重。
城市里和有單位的人,可以通過糧票得到有限的供給。難過的是生活在農村的人,“雙蒸飯”是共同的回憶,看起來多,但實際上熱量不夠。有米糠吃都是幸福的。
食堂時代集中居住,一個人因為饑餓偷偷煮了點東西,結果將一排茅草屋都燒掉了,我外婆冒著煙火進去搶了幾床被子出來。
圖注:隆平水稻博物館里的中國糧食產量圖
經歷過那三年的人,晚年容易得糖尿病。我的父親每次都要將桌上的剩飯菜全吃掉,看不得浪費,身體卻日漸消瘦,當時還以為他減肥成功,后來才發現是得了糖尿病。
有次采訪中,記者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種場景再次出現”,袁老長舒一口氣“不可能了”。一方面是國家對糧食安全極其重視,堅持18億畝紅線不動搖,另外一方面是農業科技和水利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我是70后,從小沒有挨過餓,白米飯管飽,菜不多,偶爾會吃點紅薯葉和南瓜葉莖、蒲公英“憶苦思甜”。長大了看回憶文章,發現很多地方的下鄉知青吃不到白米飯,只能吃窩窩頭,比我要苦。
我們家里有四分(一分是66.7平方米)自留地,種了水稻。
我在四歲(1976年)的時候,第一次下稻田插秧,當時覺得挺好玩的,依稀還有印象。為了獎勵我,父親帶我下水在屋后的溝里游了一個泳。
媽媽點燃煤爐煮飯,然后要出工。她囑咐我時不時去看看,如果聞到香了,就去喊奶奶來將飯端下來。四歲的時候我就會干這個廚房活,到現在水平也沒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勉強弄熟飯菜而已。
割完稻子后,就在地用“扮桶”(用腳踩動的打稻機)的滾筒將稻谷打下來??傆袀€別的稻穗(禾線子)掉到田里,我們小孩子就去撿了拿回家補貼家用。五六歲的時候,我就出去撿“禾線子”。四處打量,看到一兩根遺落的“禾線子”,就像尋到了寶貝似的,趕緊趟著濕漉漉的稻田,踩著扎腳的禾樁,高一腳低一腳地走過去,彎腰撿起來。
有個村里領導的孩子對我說:我要將這些禾線子交到隊里去,歸公!當時讓我覺得他好高尚??!不過,也不知道他到底交沒交。
我和弟弟會拿個瓦罐,低頭四處找狗屎牛屎雞屎,交給隊里,有一點工分。我一直有些弓背,就由此而來。
屋頂鋪的是稻草,灶里燒的是稻草,床上墊著的也是稻草,稻草也高高堆起。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應該是稻草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農墾58”是1957年從日本引進的稻谷品種。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南方各省市以農墾58作為單季和雙季晚粳累計種植達14,200萬畝,成為南方稻區推廣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之一。
每年隊里要留農墾58的種谷,母親回憶,將稻谷倒在門板上,婦女們一粒粒地選種,要選那些膀大腰圓的才行。
70年代中期,隨著產量更高、抗性更好的秈稻、粳稻品種選育,加上異軍突起的雜交水稻品種,農墾58經歷十多年的風光后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袁隆平推動的雜交水稻閃亮登場。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著名論文。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看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后,經請示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給湖南省科委以及安江農校發函,要他們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先生得以專心搞雜交水稻研究。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南優二號”獲得了大面積推廣。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在袁氏雜交理論推動下,全國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汕優2號由江西省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顏龍安等人在1973年培育出強優勢組合秈型三系雜交水稻,該品種1983年以來累計推廣超過12663萬畝。1981年,來自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汕優63”,憑借稻瘟病的優良抗性,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橫掃中國大地,最高峰時期曾經占據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的45%。1997年,來自江蘇農科院的鄒江石培育出了“兩優培九”,并表現出優異的品質。
圖注:作者父親戴國良于隆平水稻博物館看到雜交稻
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也在努力研究“紅蓮型”,育種成果也得到了大面積種植?!凹t蓮型”與袁隆平研究的“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水稻育種界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
計劃經濟體系下,農村勞動活力難以得到充分地發揮,商品流通也不順暢。我有一個切身的案例。
天氣干燥,隊里曬谷坪有了很多縫,稻子掉進去就爛掉了。爺爺抱著雞去吃這些浪費的谷子,結果被抓住了,在大隊部被批判了好幾天,并在每家每戶的小廣播里傳送。我清楚地記得爺爺從大隊部回來,手里拿著碗筷,夕陽下,是無比落寞的身影。
三、進入大包干時代,煥發活力
80年代初,湖南開始了分田到戶,我家分到了3畝8分田。農民的勞動熱情被充分激發了。
每年夏天,我都要下鄉參加雙搶,真的很苦。小暑過后進入七月中旬,熱浪滾滾,早稻成熟,要盡快割下來,現場打稻運走。然后耕田,要迅速栽下晚稻。
割稻子的時候,鐮刀將我左手食指一角割了下來,奶奶拿蜘蛛網給我止了血。那里到現在還缺一角,為我的農村生涯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衍生品很多,米粉(長沙和常德米粉最有名)、谷酒、自釀的糯米酒、糍粑、年糕、爆米花、鍋巴、發糕、米豆腐等等。八十年代進入大陸的旺旺雪餅也是在湖南。每年過年的時候,農村勞力們圍在一起打糯米糍粑,是傳統鄉俗。
圖注:農村土法釀谷酒
我年少時最想吃的卻是和米無關的冰棍,五分錢一根。讀高中的時候,索性自己去賣了三天冰棍和雪糕,自己吃飽還賺了幾十塊,這也是我第一次做生意賺錢。
1990年,18歲考上大學那年的夏天,是我最后一次在老家雙搶。怕我不夠吃,家里給我換了一些全國糧票去學校,結果都去學校小店一斤折合一兩毛錢換日用品了。糧食供給體系一直頑強存在,1997年10月,我去粵海街道辦轉移了糧油關系。憑票供應糧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1990年秋天,浦口區政府組織我們這些有農業生產經驗的大學生去幫忙收晚稻。原來農民都出去打工了,賺得更多。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了超級稻育種計劃。1998年科學技術部“863”計劃“超級雜交稻育種”啟動。超級稻品種主要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后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包括了超級常規稻和超級雜交稻。
圖注:作者父親戴國良于隆平水稻博物館看到超級稻
上圖中的楊守仁先生從1937年開始就在南京的民國中央農業實驗所開始農業研究。他是東北三省水稻生產的積極宣傳倡導者,是我國水稻高產栽培理論體系的始創者,被稱為“中國農業科技界的“北丐”。
袁隆平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在數十年的研究歷程中,有三個較為重大的事件:第一是1973年雜交稻實現三系配套,開啟了中國自己養活自己的時代;第二是兩系雜交稻在1995年也獲得了成功,為中國開啟了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的雜交水稻新紀元;第三是他一手輔導的超級稻在2014年畝產突破了一千公斤。
圖注:中國部分超級稻品種(常規稻和雜交稻)
建國后,大力推動“圍湖造田”,有了很多“垸子”。一道道雄偉的大堤,每年雨季都備受考驗。我也上過防汛前線,跟著大人去巡查,看有沒有漩渦和水泡。
1998年特大水災,湖北監利決堤。掙脫了束縛的洪水肆意奔流,湖南沅江、安鄉和南縣的一些垸子淪為澤國。不過,警鐘長鳴,大家跑得比兔子都快。
災后,朱镕基來到了南縣考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真正的老農,問:對政府有什么意見?
圖注:1999年,朱镕基在岳陽城陵磯觀察長江水情
老農說:我不敢講。朱總理說:放心講,方圓八百里,我的官最大!老農說:那我講了,交糧太重,生資太貴,種糧不如打工!
當年土地拋荒情況確實非常嚴重。隨后,中央的農村政策進行了改革。農民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糧食自由交易,再也不用去糧站了,每畝地還有一些補貼,土地拋荒也不復存在了。
四、農業科技大發展,鹽堿地也要長稻子
過去這些年,農業科技飛速發展。我七十歲的舅舅管了十來畝水田,什么都是機械化的,打打電話就有人來了。舅舅自己就打個農藥,甚至連打農藥也可以外包出去。
水稻科技得到了全國各地農科院所的高度重視。除了廣泛種植的雜交稻外,傳統常規稻也得到了發展。
2003年,黃華占由廣東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下稱“廣東水稻所”)優質稻育種首席科學家周少川團隊選育而成。這個口感好的秈型常規稻谷收購價格可達150元/50公斤,獲得了農民的追捧。除了在常規稻領域作出成績,團隊還將黃華占核心種質的最新成果規模化、成體系地應用于雜交稻育種。
老家南縣在中國農業科技史上有了一個標桿事件。2006年,南縣開始引進“黃華占”,憑借高產、優質、抗倒性、抗逆性強和適應性廣等優良特點很快被當地農民接受。僅僅過了3年,“黃華占”種植面積就達到了22萬畝。此后,黃華占在南縣一季晚稻品種占據主導地位,常年面積穩定在40萬畝以上。隨后,該稻種在湖南獲得了推廣。
現在南縣農村普遍種一季稻,一季水稻的產量少于雙季稻,但是成本低工夫用得也少。冬天則種油菜,讓人望而卻步的雙搶再也沒有了。
圖注:南縣機械化收割稻蝦米場景
南縣被群湖圍困,早年到長沙要坐兩次洞庭湖輪渡(現在有橋了)。沒礦沒油,唯有農業和畜牧業,卻很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近年,“蝦稻共生”大發展了,“南縣小龍蝦”成為了國內的馳名商標。
不允許投化肥,不能打治蟲藥,小龍蝦很“有機”。伴生的有機“蝦稻米”(一季稻)口感好,“一畝稻蝦十里香,一家米飯百家香”。
不過,小龍蝦目前價格低迷,希望未來逐漸恢復起來。
農村里現在都用煤氣了,連煤都很少用了,稻桿怎么處理?前些年是一把火燒了做草木灰,肥田效果好,連我這樣的“老孩子”也喜歡去燒火。不過,這樣做會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最近幾年,稻草都就地碎掉,留在水田里成肥料,誰家也不許燒田了。
管田的基本是老人家,年輕人大多去城市了。每家每戶通上寬帶之后,晚上掛在微信上交流溝通,成為普遍現象。不經意間,留守老人和兒童的問題也獲得了很大的緩解。我母親有五個兄弟姐妹,分布在各地,時不時聯網打撲克和聊天。曾經夢想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早已經不稀罕了。
最近幾年,農村公路和水利設施提速,出門都是水泥路,電瓶車跑個不停。我想找輛自行車,結果被群嘲:現在誰騎自行車??!
圖注:水泥路和水利設施
袁隆平先生近年大力推動海水稻(耐鹽堿水稻),這是可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的水稻,具有抗旱、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抗鹽堿等特點。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2021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擬用8-10年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
先生精神長存!
(范蓉)
,曾國藩家書在線閱讀,海扁王2插曲,怡寶桶裝水加盟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3111.html- 標簽:,ipo過會是什么意思,www gaoav.com,偸拍百度影音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
-
感恩袁隆平,那些年湖南農村的回憶 | 科技老兵戴輝
袁隆平先生去世,舉國哀悼,朋友圈刷屏,網絡上涌現了很多悼念文章。袁隆平受到萬民擁戴,是因為糧食。 圖注:袁隆平躬身下田實驗,攝自隆平…
-
又一家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微源半導體開啟上市輔導
5月23日,海通證券近日發布關于深圳市微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輔導備案信息公示。 據披露,深圳市微源半導體股份…
- 蘋果Mini LED產品被曝綠屏問題,供應鏈誰來為這次“翻車”買單?
- IC Insights:今年存儲芯片銷售額有望達到1552億美元
- 數碼論:iQOO憑什么領跑游戲手機市場
- 滴滴與廣汽埃安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
- 計劃投資106億元,東旭集團光電顯示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集中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