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詢:市場規模與廠商數量不對等,國產GPU市場成新紅海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
- 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等推動下,GPU產業的發展正在走向更多的領域,其市場規模也穩步增長;
- 相對于國際廠商而言,國內廠商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產品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技術、專利、人才、生態是未來國內GPU廠商必然要跨過去的幾道坎。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雖然提出得很早,但是真正落實到應用之中,也就是在最近十多年的事情。從智能手機到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傳統的產業形態。
但是,雖然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結合深度學習等概念的創新融合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但是這一變化也是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不斷的取得的,正是不一樣的需求,產生了不一樣的人工智能需求。
而作為人工智能除軟件之外的核心要素,芯片這一要素,在多年以來,雖然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其市場格局并沒有出現翻天覆地的變革。
尤其是在大數據量到并行計算等特定需求的場景下,GPU作為人工智能的計算架構之一,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以后在市場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那么在GPU市場中,真正的玩家有多少呢?中國廠商在其中又占據著怎樣的份額?
GPU角色轉變,市場爆發成必然
從全球GPU市場規模來看,根據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2021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GPU市場規模為254.1億美元。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據將達到2465.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2.82%。可以說,不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從未來幾年的增長速度來看,GPU市場都有著不錯的前景。
從細分領域來看,Jon Peddie Research(JPR)最新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PC使用的GPU出貨量(包括集成和獨立顯卡)達到了1.1億片。其中獨立顯卡的出貨量約為1300萬片,環比增長3%,同比增長18%。
從廠商角度而言,在集成顯卡領域,英特爾是全球最大的GPU供應商,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在于英特爾的CPU和GPU是捆綁銷售的,即作為集成顯卡的形式運行在PC當中。而在獨立顯卡領域,英偉達占據了81%的市場份額,AMD則擁有剩下19%的市場份額。雖然英特爾也開始推出獨立顯卡,但是時間尚短,還沒有形成市場規模。
無論是從集成顯卡還是獨立顯卡的角度來看,這三家廠商幾乎獨占了GPU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也就是說,在全球GPU供應商中,除了這幾家之外的絕大多數廠商市場份額有限,沒有太大的存在感。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表示,除了PC使用的GPU市場之外,終端市場還以智能手機所使用的GPU為主,不過從近幾年智能手機和PC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兩者是此消彼長的情況,即便是在目前疫情的態勢下,PC市場出現了增長,智能手機GPU市場則不斷下降,因此,從整體情況來看,終端GPU市場在近年來可以說是不斷下滑。
而在這一市場之外,GPU還包括服務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市場,但歸根結底,這些市場的最終服務目標和底層技術都是人工智能,因此,在集微咨詢(JW Insights)看來,當前的GPU市場可以簡單的概括為PC/智能手機市場和人工智能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三個分類。
另一方面,根據Jon Peddie Research 2021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GPU供應商在2020年為16家,這一數字在2021年上升到了19家。
出現這一增長的主要因素在于,GPU已經不再只是特定需求場景下的特殊處理器。十多年前,GPU的主要角色還是PC當中的圖形處理器,其作用是驅動電腦進行圖形運算。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功能的不斷發展,機器需要處理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計算的數據越來越大,CPU的處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計算的需求,GPU因為其特性,也就從特殊處理器,轉變為了更為通用的處理器。
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的需求在哪里?
那么中國廠商在GPU市場又扮演者怎樣的角色呢?既然人工智能市場對于GPU的需求如此巨大,全球GPU市場規模在未來的增長速度如此迅猛,未來中國廠商的機遇又在哪里呢?
根據LeadLeo 2021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為90億元人民幣,根據預測,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增長到約690億人民幣。其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市場主要包括GPU,FPGA以及ASIC三大細分市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市場中,GPU并不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市場,ASIC由于其更為廣泛的可定制性,獨占鰲頭。
但是正如之前所說,雖然從預測的數據來看,GPU也許不會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場,但是從全球的GPU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來看,GPU依然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不過,在集微咨詢(JW Insights)分析師團隊發布的《中國半導體企業100強(2021)》中,我們能夠看到的GPU設計企業或者說是專門從事GPU領域的廠商并不多,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景嘉微和兆芯。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06年的長沙景嘉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國產GPU的主要參與者,也是唯一自主開發并已大規模商用的企業。
景嘉微歷經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功研發了JM5400、JM7200、JM9為代表的系列圖形處理芯片,并成功實現產業化。根據2022年3月的報道顯示,日前,景嘉微JM9系列圖形處理芯片已順利發布,應用領域涵蓋地理信息系統、媒體處理、CAD 輔助設計、游戲、虛擬化等高性能顯示和人工智能計算領域。
而兆芯官網則顯示,兆芯同時掌握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芯片組三大核心技術,具備相關IP自主設計研發的能力,致力于通過自主創新與兼容主流的發展路線,為用戶提供性能優越、穩定可靠的通用處理器和配套芯片,推動信息產業的整體發展。
國內廠商玩家眾多,但潛力有待發掘
除了以上在《中國半導體企業100強(2021)》的兩家企業之外,其實國內GPU領域的玩家眾多。
例如,前不久發布了首款國產高性能4K級顯卡GPU芯片“風華1號”的芯動科技;全自研、國內首款云端7nm GPGPU產品卡“天垓100”的天數智芯;以及璧韌科技、摩爾線程和沐曦集成電路等等,這些國產GPU企業幾乎都是在最近幾年剛剛成立,但是都是看到了國內市場對于GPU的廣泛需求和未來的長久發展而出現和布局的。
但是,對于這些國內GPU廠商而言,進軍GPU市場并能夠扎根下來的難度依然不小。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GPU由于數據計算量龐大,對于計算的效率,計算的方式有著與CPU完全不同的需求,這就造成其復雜程度要高于CPU。而縱觀國外廠商,幾乎都在這個領域浸淫數十年,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專利儲備,國內GPU廠商想要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首先就需要突破這一道門檻。
其次,由于GPU的設計更加復雜,其系統龐大,技術涉及面廣。GPU的計算流程不僅涉及大量圖形學,還需要有數學和邏輯分析能力,在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極其專業的團隊進行支撐。也就是說,GPU不僅僅需要先進工藝的支撐,其芯片設計成本也很高,這就造成能夠設計以及代工制造的企業并不多。同時,GPU的生態也是支撐其后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屬,無論是技術,專利,人才還是生態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GPU廠商而言都不是輕易能夠解決的事情。
但是也正是由于GPU廣闊的市場前景,國產GPU廠商才有著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對于應用領域百花齊放的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而言更是如此,龐雜的市場需求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芯片需求,縱觀人工智能芯片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沒有一個通用芯片能夠單獨解決所有問題。
當前,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的人工智能市場都處于快速發展的早期解決,市場格局也遠遠沒有確定,雖然從當前的市場劃分來看,歐美廠商憑借著長期的技術積累,牢牢占據著高端領域,但是對于國內GPU廠商而言,也并非完全沒有機遇,中低端市場的需求,隨著國內廠商的不斷努力和建設依然大有可為。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雖然《中國半導體企業100強(2021)》中涉及GPU的國內廠商數量并不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內玩家起步較晚,還處于技術積累和發展早期階段,從整個國內市場的需求和當前市場的關注程度來看,在未來的幾年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產GPU廠商崛起。(薩米)
,蜜芽新網,龍頭股票,薛驊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23791.html- 標簽:,秦時明月之揮劍問情,小說在線閱讀,我喜歡你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24集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
-
集微咨詢:市場規模與廠商數量不對等,國產GPU市場成新紅海
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 - 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等推動下,GPU產業的發展正在走向更多的領域,其市場規模也穩步增長; - 相對于國…
-
唯捷創芯4月12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消息 4月10日晚間,唯捷創芯發布公告,公司將于2022年4月1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戰略投資者在首次公開發行中獲…
- 湘油泵獲比亞迪新品定點,6月起配套量產純電動車用電子油泵
- SEMI分析師:今年12英寸和8英寸晶圓產能將分別增長11%和5%
- 【IPO一線】上市即破發,普源精電登陸科創板首日暴跌近35%
- 集微咨詢:電動汽車大時代到來,IGBT國產化誰將引領?
- 上海工廠臨時關閉 特斯拉欲靠奧斯汀、柏林工廠彌補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