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的真實案例
服務對象D女士,44歲家庭教育的真實案例,離異單身
服務對象D女士,44歲家庭教育的真實案例,離異單身。其兒子24歲,待業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D女士在外籍人士家庭做保姆多年,在保姆市場有較穩定的人際交往圈,個性開朗,社交能力較強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
D女士的兒子從小一直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中專畢業后在外打工,一年前因尋找就業機會來到母親的居住地,與母親一起生活。D女士和兒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經常爭吵。她曾嘗試通過各種途徑改善與兒子的關系,如給他零用錢、為他購買生活用品等,也曾主動與兒子溝通,但總以爭吵結束。
近期,D女士與兒子的關系非常緊張,兒子動輒離家出走,讓她感到很無助。加之D女士服務的外籍人士家庭計劃回國,服務合同到期便不再續簽,她即將面臨失業。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導致她陷入焦慮情緒,因此,她主動求助社工,希望社工協助她改善與兒子的關系。
理性情緒治療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B),導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后果(C)。社工經過多次溝通了解到,D女士在與兒子溝通中較為強勢,存在較多的非理性信念,例如她認為兒子必須事事都聽她的,部分絕對化的信念導致她走入關系及情感的“死胡同”。因此,社工在個案輔導中以親子關系為主線,以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為依據,協助D女士重構理性信念,改善親子關系及調整個人狀態。
首先,協助D女士合理看待彼此的溝通以及目前最困擾的問題,通過共同關注的事件引發間的討論,搭建有效的親子溝通橋梁;
社工通過家訪,了解D女士與兒子的溝通頻次和溝通模式。兒子待業在家,D女士下班后回到家,第一時間便會詢問兒子是否找到了工作,并讓他匯報一天的情況。兒子卻不太理睬她,對此她更為氣惱,指責兒子無用,由此引發爭吵不斷。
D女士的兒子表示,母親過于干涉他的生活,讓他事無巨細地匯報,他覺得很煩。他外出一天面試,回家后只想安靜地休息,母親卻劈頭蓋臉一番指責,導致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覺得這樣下去非常沒意思,離開家還安靜些。
社工了解到,D女士的兒子從小沒有與父母一起生活,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很少。D女士離婚后離開家鄉,對兒子的關注就更少了,此番與兒子相聚,希望能把他長期留在身邊,且對他寄予了較大期望,因此對他管教甚為嚴厲。對于兒子的生活和工作,D女士表現出較強的控制欲。倆居住在一起后,生活習慣存在較多沖突,最近一次沖突是因雙方對購買洗發水的意見不一致而爭吵,兒子離家出走。
目前,D女士關系劍拔弩張,兒子已離家一個星期且不回復母親的微信消息。社工通過電話與D女士的兒子溝通,了解到他目前住在朋友家,比較安全,但拒絕與母親溝通。社工在與D女士的面談中,首先幫助她減輕因家庭關系而產生的焦慮情緒,促使她正確看待親子沖突的出現,讓她看到沖突既是家庭成員重新評估和認識彼此關系的機會,也是構建新關系的契機。
D女士倆同住后爆發過多次沖突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且沖突皆由很小的事情引發。倆由于缺乏溝通技巧,導致誤會加劇,親子關系遭遇挑戰。
在輔導過程中,社工通過重演“洗發水事件”引發的矛盾,積極引導D女士描述自己的情緒、行為及各種感受。D女士表示,兒子沒有工作,買哪個品牌的洗發水理應聽她的意見。她認為兒子跟他爸爸一樣缺乏責任感,對工作不上心,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覺得兒子“沒用”。
對此,社工首先運用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協助D女士認識到“洗發水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沖突其實源于她的非理性信念。社工及時指出其非理性信念,如“兒子應該聽媽媽的話”“兒子沒有責任感”“兒子還沒有找到工作家庭教育的真實案例,真是沒用”等,協助她看到自身在家庭規則、責任感、存在及價值等方面過于絕對化及抽象化的信念,引導她分辨出哪些想法屬于非理性信念。
其次,社工通過梳理多起親子沖突事件,協助D女士找出她在親子溝通中的非理性信念。隨后,社工讓互換角色,重新演繹“洗發水事件”。D女士從兒子的角度體會當時場景,看到非理性信念在親子關系中的負面作用;兒子通過飾演母親的角色家庭教育的真實案例,也體會到母親的不易,增加了對親子關系的覺察。
最后,社工協助D女士辯論非理性信念,改善親子溝通模式。社工通過理性功課的技巧,幫助D女士建立理性信念的語言模式,如“兒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多一點傾聽”“挖掘兒子的潛力并與他一同探討未來規劃”等。社工多次鼓勵D女士放棄用外在的標準評價兒子,逐漸消除非理性信念對雙方溝通的影響,用理性方式建立新的溝通模式。
此外,社工聯絡了D女士的前夫。最初其前夫認為D女士間的問題與他無關,經過社工多次溝通,他表示愿意調和D女士與兒子的矛盾。
在社工的影響下,D女士開始嘗試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事件,采用鼓勵的方式與兒子溝通。在多方的積極溝通下,D女士生日當天,兒子回到家中為她慶祝生日,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有所緩解。
D女士倆需要較多的時間了解彼此,培養感情。社工從家庭成員的優勢著手,引導D女士感受彼此的關懷,協助他們建立良性溝通的家庭規則。
社工建議D女士倆設置一個“家庭茶點小聚”時光,每天“打卡”,培養感情。了解到倆對彼此的期待后,社工協助他們開展了兩次“家庭茶點小聚”,并協助他們通過頭腦風暴,建立了“五個一”家庭規則,即每天給對方一個擁抱、每天給對方一句贊美、每天表達一次關懷、每天做一項家庭事務、每周有一次家庭小聚。
D女士約定每周與社工面談一次,暢談家庭規則帶來的改變。社工則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技巧,促使D女士與兒子進行多次互動與對線個月的實施,間關系日漸改善,沖突也逐漸減少。因涉及家庭內部事務,后續D女士還邀請其前夫參與了兩次家庭小聚。至此,家庭內部溝通逐漸常態化,新的親子溝通規則開始形成。
除親子關系外,D女士還受工作問題困擾。社工通過分析D女士的支持系統,了解到她有不少優勢資源,例如有較穩定的朋友圈且均屬于家政行業,其個性開朗且社交能力較強。然而,D女士因礙于面子,很少與同事及朋友訴說自己的不如意,因而未獲得非正式網絡的支持。因此,社工鼓勵她表達自身的困難,聯絡朋友、同事為其提供情感支持及工作訊息。
針對D女士的興趣點,社工還聯絡了社區、企業、家政行業協會等多方資源,加強其正式支持系統,并為她聯絡了免費的育嬰師培訓資源。培訓期間,D女士告訴社工,她想嘗試自主創業,在城中村開一家小型的嬰兒游泳館。她在“家庭茶點小聚”時將此想法告知兒子,得到了兒子的支持,倆決定一起創業。社工協助他們梳理了創業的優勢資源與不足,理性地分析個人所能承擔的風險后,倆開啟了創業之路。
結案半年后,D女士告知社工,其嬰兒游泳館開業了,邀請社工去看看。社工應邀前往,看到D女士與兒子都在店里忙碌,彼此配合默契。
厘清主要問題,明確介入方向。在個案服務開展初始,往往呈現出眾多問題和需求,如本案例最初就呈現出親子溝通問題、情緒問題、工作問題等,導致社工無從下手。社工要與服務對象一同面對并梳理問題,厘清輔導方向,明晰輔導目標。對此,除了與服務對象對話及觀察外比較有名的教育機構,社工還可以使用工具表,促使服務對象選擇最困擾的問題并排序,這樣能更直觀地看到服務對象的內在需求。另外,只有當服務對象關注困擾的問題并具有較強改變意愿時,社工才能更清晰地界定雙方的輔導目標。
善用理性情緒治療的辯論技巧。本個案介入及跟進的時間較長,社工針對理性情緒輔導的四個階段——心理診斷、領悟、修通以及再教育階段進行了跟進。社工協助服務對象從與家庭成員的各種矛盾沖突事件中找到其非理性信念,通過運用示范、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等技巧,引導服務對象對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進而建立理性信念。除了矛盾沖突事件外,還引導服務對象思考和探索是否還存在其他非理性信念,并與之辯論,使服務對象學習到與非理性信念辯論的方法,日后能夠更從容地應對及處理家庭中的各類矛盾與沖突事件。
- 標簽:親子關系的典型案例
- 編輯:劉欣榮
- 相關文章
-
家庭親子教育親子教育的痛點
為推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地實施,進一步健全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機制,我校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系列微課堂活動,宣傳普及依…
-
親子教育課程內容電商教育行業的痛點親子育兒文案有趣的親子互動游戲
5月21日,來自A.O.史密斯的60多個員工家庭相聚在南京聚寶山公園,開展GPS戶外親子活動
- 家長教育孩子的痛點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家長親子教育感悟
- 親子教育活動設計免費教育資源網站
- 親子讀書會活動策劃育兒專家李玫瑾親子教育相關文案
- 親子共讀的手抄報關于教育的標志2023/9/15學校親子活動總結
- 親子活動學生感想親子閱讀范文大全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