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家庭教育課程體系親子手工心得體會親子溝通課程大綱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二孩政策、城市人員流動等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臨一些新的變化和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二孩政策、城市人員流動等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臨一些新的變化和挑戰。面對這些調整,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讓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地應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呢?
自2016年1月1日到2017年10月親子溝通課程大綱,我國新生兒數達1846萬,其中親子手工心得體會,二胎及以上占比超過45%。
針對二孩問題,全國婦聯曾發布《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對家庭教育的影響》調查報告。報告對全國十個省市、0~15歲的上萬名兒童父母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過半二孩父母存在家教困惑。比如,“如何與兩個孩子建立和保持親密的關系”占55.1%,“如何處理兩個孩子相處過程中的問題”占50%,“如何公平對待兩個孩子”占46.5%等等親子手工心得體會。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育二孩后,父母將面臨一系列子女教育的新問題。
自2015年10月29日二胎政策全面落實,到如今已逾兩年。在這兩年的時間,許多家庭已經悄然響應了這項政策,孕育、生養了屬于他們的第二個寶寶。進入“二孩時代”,給家庭教育帶來不少新的挑戰。記者采訪發現,二孩給家庭帶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精力的挑戰”、“愛的分配失衡”、“老大‘家庭地位’動搖帶來的矛盾”等方面,其中,兩個孩子關系的平衡問題成為二孩家庭最為關注的話題。
家里突然多了弟弟妹妹,大寶可能會吃醋,父母則可能有意或無意給其中一個孩子更多寵愛……面對這些“甜蜜的負擔”,要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系,又該如何進行教育呢?
對此,復旦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陳斌斌認為,父母在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時,很難做到完全一致。但家長的差別對待應該有個“度”,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公平”。然而,在兩個孩子的教育中親子手工心得體會,家長也要意識到“平等”并不意味著“什么都一樣”。陳斌斌指出,孩子的性格發展會受到出生順序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兩個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完全一致。因此家長在兼顧“平等”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比如,妹妹愛畫畫,所以媽媽買了紙筆;而哥哥愛踢球,因此媽媽給了他足球……所謂的‘一碗水端平’應該是讓每個孩子的需要都得到滿足。”他說。
此外,有專家強調,兩個孩子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在孩子鬧矛盾時,家長千萬不要介入,更不能向大寶灌輸“要讓弟弟(妹妹)”“不能以大欺小”等道德觀念。陳斌斌認為:“爭執是孩子們之間關系磨合的重要過程,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換位思考等能力。要相信在大多數時候,孩子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危機和矛盾。如果孩子無法自行解決,父母參與到爭執的過程中時,一定要謹記:盡量與其態度溫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而不是一味地讓某孩子退縮、被打壓。”
早在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中,人們就曾驚奇地發現我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老人比例高達43%,人們管這種隨子女流動的老人叫“老漂族”。
而針對“老漂族”這一現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于2017年底發布的《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通過在六大城市的調查,以3601個有效家庭樣本為依據,得出:40%的城市家庭中,存在祖輩為教養孫輩而從原居住地流動到孫輩居住城市的情況。其中,有60%的為祖輩夫婦共同流動,40%為祖輩夫妻中一方流動。
毛毛姥姥滿臉愁容地對記者說:“孩子父母下班都晚,作業沒人管,自己是有心無力,但是他要是沒寫作業,女兒就問媽你怎么也不管他啊,說實話,我能管他三頓飯,不冷不熱就不容易了,太累了。”因為落埋怨,毛毛姥姥也跟女兒生了悶氣。這樣的家庭問題,在老漂族的生活中并不少見。老漂族作為養育孩子的主力,在家庭教育中也往往被賦予了過多的職責家庭教育課程體系,隨著二孩的增多,養育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老漂族也面臨了更大地挑戰,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往往就被忽視了。
經過調查家庭教育課程體系,記者發現老漂族現象在家庭生活中使得“老人與子女沖突增加”“老人喪失社交和娛樂、內心孤獨”“家庭教育理念沖突加劇”等問題越發明顯。采訪中,一位媽媽就提到,“有時候,老人教育及養育觀念相對滯后,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新變化也引發一些新的問題。兩代人同時教養孩子,一般而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這種教養本身具有多樣性,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更有利。儲朝暉也指出在社會轉型之中,祖輩與父輩教育孩子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難免產生差異。很多矛盾就是由差異引發的。其實,很多老人帶孩子的壓力都是來自孩子的父母,覺得自己辛苦付出了卻沒有得到認可。作為孩子的父母,應理清自己的養育責任,千萬不要讓老人完完全全代替父母第一責任人的角色。
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元,占2016年GDP比重達2.48%,這是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近日公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CIEFR-HS)”中的數據。初步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和規模均處在較高的水平。而家庭教育支出居高不下這種現象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親子溝通課程大綱,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表現得更加明顯。
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最大的期盼。為了孩子的未來,教育投資可以不遺余力。
家庭教育投入涉及方方面面:不少家長為了給孩子找一所重點學校,不惜花重金購買學區房;報輔導班的開銷也是一個“大頭”,奧數、英語、鋼琴、跳舞……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各種的報班經歷;此外,近年來各類培訓班的費用也逐年攀升,一節課動輒就要數百元。但對此家長們的態度大多是心甘情愿,家庭教育消費的沉重負擔與家長們的教育消費負擔感并不成正相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此前曾發布的調查顯示,52.7%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支出對自己家庭來說是適度的經濟負擔。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洪明指出,當下中國家庭教育消費中基礎性消費比較少,拓展性消費和選擇性消費比較多,越來越多的個性化的教育消費出現。洪明認為,雖然總體來講,大部分教育消費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但非理性消費已非常明顯,部分家長對教育的盲目消費、攀比性消費、超前消費并不可取。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況,也折射出我國教育的老大難問題:學前教育資源不充足,義務教育不均衡,基礎教育存在應試傾向。家長為讓孩子進更好的幼兒園、學校,寧愿花更高的學費,同時校外培訓支出也有快速增長的趨勢。對于學生來說,目前學業存在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親子手工心得體會,對家庭來說亦存在經濟上的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我國應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以減少家庭的學校教育支出。同時,還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引導家長合理選擇培訓班,降低非理性的校外教育支出。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10歲以下的網民居然占到3.1%,10~19歲的網民占到了19.4%。另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24%的未成年人時時刻刻都在線%的孩子表示自己已經對手機上癮了。
剛剛背上書包的小朋友,回到家拿起父母的手機,熟練地解鎖點開游戲應用,甚至刷新了家長的游戲紀錄;打開微信,詢問同學當天的作業,甚至把自己的做的手工拍照發朋友圈;每天打開APP朗讀英語記憶單詞做在線試題,并可以查看其他同學的答題成績……這樣的場景在互聯網時代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的常態。
無可否認的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們已經成為了網絡原住民,在這種現狀下如何規避風險,引導孩子安全上網?如何能抵御侵害,避免網絡成癮?如何能享受屏幕社交的便利的同時避免孩子成為無法正常人際交往的邊緣人?
針對網絡原住民可能遇到的家庭教育困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對于信息技術的要求急劇提高,但絕不等于技術至上,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和溫暖的道德精神。他提倡五元家教法,即用合乎規律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樹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
具體涉及到屏幕社交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他指出,父母要做出榜樣,帶頭學會屏幕學習。同時注重生活教育,以豐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單調貧乏的生活,并用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孫云曉強調,預防孩子們網癮有兩個法寶:以豐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單調貧乏的生活;以成功與幸福的體驗代替失敗與痛苦的體驗。
全國婦聯此前發布了《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調查以中小學生父母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范圍覆蓋北京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天津等28個省區市的93個市縣。調查數據顯示:七成以上父母利用互聯網獲得家庭教育知識和幫助,其中自媒體運用最多,獲取家教知識和幫助的渠道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微信公眾平臺”、“QQ/微信家長群”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孩子所在學校/班級網站”、“網上家長學校”。
“這是一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現在的父母比過去的父母能夠接觸更多的育兒知識和方法。”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健認為:“隨著網絡和自媒體的興起,家庭教育形式之豐富、資源量之暴漲,大有把過去那種專家理念加故事、圖書加講座的家庭教育模式淹沒之勢。這種現狀讓人對家庭教育知識的繁榮為之興奮,但同時也帶了隱憂。有時候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信息量越大,家長可能越迷惑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
采訪中,一位媽媽就告訴記者:“比如針對孩子哭抱不抱的問題關于親子關系的課題,網上就有多派觀點,爭論不休,好像每一種都有道理,越看得多、聽得多,越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網絡時代,對于教育的不同見解,如地毯式轟炸般覆蓋,讓父母不知道聽誰的好。更有甚者,有些專家、媒體文章的過度解讀,使得本該沉穩的家長,如今卻是‘玻璃心’,各種焦慮。”家庭教育研究專家楊清暇認為,大量信息產生了家長的焦慮源,對此,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面對冗雜的信息,能夠結合自身家庭和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及特點,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為孩子選擇最優成長路徑。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宋珂珂認為親子溝通課程大綱,每一種育兒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弊端,想要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那就必須符合自家孩子的天性。她強調,家長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孩子本身,觀察孩子的個性、語言發展情況等,只有全然認識了自己的孩子,再結合理論和方法,因材施教。“當家長知道了孩子目前的成長規律和教育達到了怎樣的情況,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就不會出現焦慮了。”
- 標簽:家庭教育問題有哪些
- 編輯:劉欣榮
- 相關文章
-
母嬰親子視頻親子手工的教育意義線上教育機構排行榜
《中國企業報·青財經》經由過程仇家部在線教誨機構的監測,數據涵蓋微信公家號指數、抖音號指數、品牌搜刮指數、本周累計下載…
-
親子溝通漫畫親子教育直播講座正規教育的名詞解釋
2020年的疫情讓中國2億青少年頭次個人體驗在家線長進修的新形式,也打擊出“無界”進修的理念…
- 親子讀書活動方案關于家庭教育的課題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 親子共讀記錄卡親子作品的教育意義_在線教育機構排名
- 關于早期教育的名言補習教育行業的痛點2023/7/5正規教育的名詞解釋
- 線上教育機構排行榜英國學前教育碩士關于早期教育的名言
- 國內免費教育網站親子教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