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也需承續傳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新詩百年,寫下了時代變遷、寫出了人情冷暖。但在網絡時代,詩歌被稀釋、泛化,導致對現實、自我的過濾、提升功能減弱了。很多詩人、學者認為,個體只有在與他者的對照中才能存在、才有價值,自我經驗離不開時代經驗。詩人在凝視當下的同時,也要將文化傳統化入時代,才能寫出富于文化主體性與傳承性的文本。
擦亮漢語之美的探索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積累的表意系統,沉淀了世代的文化記憶。學者楊湯琛說,經過口語化改造、白話文引入、歐化影響等雜合而成的現代白話成為詩人的主要語言質料,語言的現代性追求成為主要方向,新詩寫作彌漫著歐化、晦澀的語言氣氛,漢語的節制與優美難覓其蹤。如何重新擦亮漢語之美,成為很多詩人的自覺追求。
上世紀30年代,戴望舒、廢名、朱英誕的吟哦既有晚唐詩歌的深情綿邈,又有宋詩的平易風趣,自覺或不自覺地讓傳統在心靈世界中激起更深的回響;上世紀40年代,艾青、穆旦、馮至等一面學習西方詩歌,一面在自己身上恢復“杜甫傳統”,自如地把握時代,把詩性的自我有效地置入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洪流;改革開放后,舒婷的抒情詩中有宋詞的影響,顧城的童話離不開唐代絕句的滋養;洛夫、余光中等在中與西、古典與現代的相互激發中找到了建構各自詩學世界的可能……學者程繼龍表示,一個世紀以來,在詩歌的苑囿里,人們總是糾結于要“新”還是要“舊”,其實“詩”更重要。
詩歌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靈敏的觸須。詩人鄭小瓊在組詩《玫瑰莊園》中以獨創的二十四行詩體完成了對家族歷史的追憶和重塑,盡管體式、敘事等方面吸收了西方詩歌的傳統,但是意象、感覺、氣韻是中國化的。詩人王單單立足云南,把個人的成長經驗上升到對青年一代生命歷程的書寫,打動了無數讀者,例如他在《鎮雄詩篇》中寫下:“幾年前,我在安爾村教書/習慣于清晨/要看遠處的山脊/根據那些光斑/判斷學生到我的距離/很多時候,我會/因此而備受感動。”程繼龍認為,詩歌情感多從日常生活的瞬間得來,卻接通了內心深埋的激情,很好地融通了現實與內心、自我與大眾,這使人想起艾青深情歌頌土地的聲音。
從時代境遇中抽象出時代精神
魯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遺·今春的兩種感想》中說:“我們常將眼光收得極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極遠,到北極,或到天外,而這兩者之間的一圈可是絕不注意的。”學者張永峰認為,這種批評對當今個人化的詩歌寫作同樣有效。個人化寫作范式中,個人與世界的關系是缺乏歷史和社會作為中介的,但詩歌寫作離不開對某一時代人們實際生存條件的了解與叩問。
“如果一個詩人既把握了某一時代的特征,又對時代共性和延續性的問題有所涉及,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好詩人。這就要求當代詩人既要深入了解時代生存境遇,又要從中抽象出時代精神。當然,最終要回到個體的生命上來。一個對個體生命沒有深切感知的人,不可能感知外在紛繁的世界及其所置身的翻騰的時代,從而也就寫不出時代的詩篇。詩人必須走向生命的深處,這也是走向時代的內心。”學者趙目珍說。
如何在快馬加鞭的現代化進程內部有效承續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性的合唱中加入中華民族清晰的聲音?楊湯琛說,新詩百年,自胡適的兩只蝴蝶振動翅膀,中國新詩便從古典掙脫出來,朝西方現代性奮力追逐,西方的文學傳統及其詩學理念成為不言自明的價值依據,導致新詩一度淪為他者拙劣的回音。但也要看到,從新月派對古典意境的轉化、卞之琳對傳統詩學的接通,到新時代詩人的接續努力,這些沉靜而執著的詩學實踐昭示了古典傳統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把新經驗寫進新詩
“越是古老的、經典的命題,越需要在新的話語模式中被擦洗、重塑,進而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孕育并降生,這正是詩歌的天職和根本價值所在。如果詩歌不能以新的方式回應和表達這一切,并由此拓寬現代漢語的表現空間,那無疑是一種失職。”學者李壯說,詩歌并非簡單的、現實生活邏輯上的詞語收納,而是如何讓現實話語中早已熟悉的詞語在詩歌語境中生根發芽、煥發光彩,并有效地進入審美意義層面。
新的詞匯背后是新的書寫對象、新的經驗基點。李壯追問:“詩人曾熟稔于歌頌麥子,但如何去寫一塊櫥窗里的面包?詩人曾慨嘆滔滔江河之水,那么能否對著噴泉寫出名篇?有關月亮曾經有過那么多名篇佳作,那么有沒有一首詩能使都市的霓虹或路邊的街燈直擊個體的心靈?這些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已真正進入詩歌的審美記憶譜系?”美國詩人路易斯·辛普森曾說:“美國詩歌需要一個強大的胃,可以消化橡皮、煤、鈾和月亮。”對中國當代詩歌來說,這樣的“胃”同樣重要。
“拉金、帕斯、米沃什、阿多尼斯、沃爾科特、辛波斯卡等外國詩人的作品滋養了很多中國詩人,并且提供了反思自身的視角。雖然我們比以前更熱情地提倡中國傳統,但在強化主體性、增強主體意識的前提下,還應當繼續與西方對話、向西方學習。”程繼龍說。
很多詩人不僅遣詞造句趨向文言文的雅致,還在詩句的編織中大量征引古典詩詞的語匯,例如陳先發在《前世》中寫的“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碧溪潮生兩岸”,構筑了古典詩文系統與客觀自然相呼應的豐富語境。楊湯琛認為,漢語中的傳統之美仍需要詩人對之進行持續的激活與轉化,漢語不僅要能表述外在的世界,還要能切入幽微曲折的深處道出時代的秘密。承續傳統不僅是對其過去性的領悟,更要理解傳統的現存性,從當下的虛空處創造性地汲取傳統的強勁動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