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出版,聽馬未都聊聊吸貓趣事
“鏟屎官”的身份讓馬未都在吸貓一族中有著極高人氣,觀復貓也都各個是網紅。用馬未都老師的話說,這些觀復貓如今都成為IP了,不但是觀復博物館最好的“形象大使”,還出書、拍短片,忙得同樣不亦樂乎。
7月7日,小暑,北京卻是雨后涼爽,《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首發(fā),作者馬未都和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jié)目主持人宋英杰做客中信書店。現場人氣爆棚,小朋友們也是坐滿了一地,搶著回答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問題。
宋英杰成熟穩(wěn)重,專業(yè)知識淵博,負責讓大家“漲姿勢”,馬未都則是幽默風趣,聊他的吸貓故事,聊二十四節(jié)氣,越聊越嗨,現場經常是“轟然一笑”,可見大家聽得有多么過癮。一節(jié)干貨滿滿的文化課就在歡聲笑語中落幕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段《二十四節(jié)氣歌》也開始在很多人心中種下種子。
在日本,決定天氣預報收視率的是貓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jié)氣成功申遺,“二十四節(jié)氣”由此走紅,一系列作品順勢推出。《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則是借助貓的視角來講述二十四節(jié)氣,借觀復貓之口,讓人們更親切、更深刻地理解二十四節(jié)氣。
每當交節(jié)之時,物候都會悄悄變化,貓比人類對這個變化敏感。馬未都說:“這兩天巨熱,你去博物館看觀復貓,全是肚皮朝天,四仰八叉。可是到了冬天,第一,它們不愿意離開暖和地兒;第二,即便出來,也是一個‘農民揣’,物候的變化,從貓身上都能看出來。”
據說,每一個養(yǎng)寵物的人最少會影響三個人,有一億人養(yǎng)寵物就影響到三億人。馬未都認為,出版社能夠下這么大力氣出《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這本書,實際上是看到了社會文化的一個潮流,就是全世界盛行的“貓文化”。他笑說,眾所周知,古今中外有很多大作家都養(yǎng)貓,比如老舍先生,美國作家海明威,梁實秋先生、冰心先生等等,都養(yǎng)貓,可是若說哪些大作家養(yǎng)狗,好像統(tǒng)計的不多。
對于吸貓的流行,宋英杰也舉例證明,他介紹說全世界的氣象員,在播天氣預報時都是或用手勢,或用一根棍兒,“我們從2001年開始棄用棍兒這種方式,目前只有日本堅守這樣來用。我問他們?yōu)槭裁催用這種方式,他們給了四個理由,前三個略去,第四個理由很重要,因為貓喜歡那根棍兒。網上大量的視頻證明,凡是天氣預報主持人拿起棍兒指點的,貓就會對著電視揮舞爪子去撓。只要某個電視臺手里沒有棍兒的,收視率必然下降。最后日本人調查結果總結出來,貓決定了電視天氣預報收視率,所以,他們一直保持著對于貓的尊重。因為日本是老齡社會,人很孤獨,家里都養(yǎng)貓,貓喜歡,人才喜歡。”
貓和貓之間跟人和人太相像了
從2003年收養(yǎng)了一只流浪的中國貍花貓,并為其取名“花肥肥”后,馬未都就正式成為了“鏟屎官”中的一員,十幾年間,觀復博物館陸續(xù)收養(yǎng)了幾十只貓。
問馬未都喜歡哪只貓,馬未都說這個問題有“挑事兒”嫌疑,在挑撥他和貓咪之間的關系:“我對每只貓都一視同仁。”
而聊起吸貓,馬未都滔滔不絕,他認為貓更加獨立也更加自尊,所以雖然很體貼人,但是又跟人保持不即不離的關系。“既不跟你很近,也不跟你很遠。我們家那貓經常來扒拉我,但是我一抱它,十秒以后就開始擰巴,不愿意我抱著它。我寫東西,貓距離我一米趴著,這對我是一個安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倆之間有時候互相還曖昧地看一眼,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我比較曖昧,它愛搭不理的樣子。說明我們跟動物之間是可以溝通的,跟動物不能溝通的人是理解不到這份情感的。人和貓之間的關系是互補的,不要以為是你養(yǎng)育了它,很多時候是它給你精神的慰藉。我有時候一個人回到家,太太出差,兒子也不在家,我只能跟貓說話,兩個人在屋里的感覺特別好。”
馬未都還說現在的貓和人一樣,都特別大方。過去他養(yǎng)的貓,家里來了客人,貓就鉆到床底下不出來,現在的貓則不這樣,貓與生人之間構成一個非常奇妙的關系。“我舉一個例子,博物館來一個外人,拿出一個貓罐頭,貓就沖過去了,吃得干干凈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同樣品牌的貓罐頭,我喂你的時候看都不看,客人帶來的罐頭馬上吃光了。貓與客人的關系就是由生及熟。我們在單位里面也是由生及熟,有迅速就可以溝通的人,有的人就不熟,客客氣氣的,形同路人。”所以,在馬未都看來,貓的江湖和人的江湖沒區(qū)別,“貓和貓之間跟人和人太相像了,有的貓和貓一見如故,有的見面就掐,怎么也融不到一塊去,人也如是。我看到有一只貓做完了絕育手術,回來特痛苦地躺在那兒,另外一只貓就摟著它睡了兩天,特別感人。”
雖然愛貓,但是馬未都不溺愛貓,貓犯了錯誤,他會懲戒,雖然事后證明是自己錯了:“前兩天有一個事,家里就我一個人,貓半夜抓我的床,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我當時倒時差,好不容易入睡了,它又把我扒拉醒了,我用手胡嚕它兩下,它就下床去了。過一會兒又扒拉我,我只好起來,它就往大門口跑。我住的是一層,我說這么晚了還要出去嗎?訓了它兩句,我就回床上繼續(xù)睡覺。結果貓上床了,養(yǎng)貓得有點兒規(guī)矩,我家的貓從來不上床,我可不是小女孩兒,要摟著貓睡覺。結果貓就上床了,而且在我的腳底下尿了,床上鋪的三層全尿透,直接尿到最底下的墊子上去了,我一翻身覺得濕,一下就起來了,發(fā)現三層都透了,我就拍了它腦袋三下作為懲罰,然后我就跑到沙發(fā)上湊合下半夜。早上起來我上廁所,我一看出問題了,貓砂盆上有一個蓋,我擱反了,結果就沒有門,貓進不去了,而且它扒我顯然是因為憋到了極限,我就很內疚,開始跟它道歉,不停地跟它道歉。貓是很聰明的,它那樣是在暗示我,其實不是暗示,就差說話了。它如果說話了,別說我下半宿不能睡,我下半輩子都不能睡了。”
通過觀復貓可以讓人更好地了解文化
馬未都養(yǎng)貓開始純粹是因為喜歡,后來他發(fā)現貓可以“傳播文化”:“貓與博物館,貓與文化,這層關系是我們賦予它的。一只貓在一個兩三百年的古榻上,你會發(fā)現這種感受是很好的,好像貓代替我們完成了穿越。通過觀復貓可以讓人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就開始把這個事認真做。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要做很多事,嚴格按照博物館的規(guī)則,按照國際法則救助流浪貓。我們擬了一個口號叫‘以領養(yǎng)替代購買,讓生命不再流浪’,我們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理念,所以我們每年做的領養(yǎng)活動都很成功,有很多心地善良的朋友把貓領養(yǎng)走。”
貓會不會破壞文物?馬未都說他們的觀復貓沒有做過這種壞事:“第一,貓本身輕手輕腳,你擱幾個瓷器,它從來不會碰到,當然我們要警覺,最重要的文物要保護好。有的人問我,黃花梨、紫檀那么貴重,怎么讓貓趴上去,其實貓精著呢,從來不趴那些,因為黃花梨、紫檀打滑。它走起來的時候,爪子收進去全是肉墊,比人還文明,基本上就像是人脫了鞋走在上面。”
此次讓觀復貓來介紹二十四節(jié)氣,馬未都表示是因為觀復貓作為觀復博物館的貓館長,漸漸聲名遠播,它們更應該肩負一些重任,以它們的視角看待人類的文化成就。“二十四節(jié)氣顯然是農耕文明的重中之重,是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則是與之相關的文物。書中挑選了二十四件文物,與節(jié)氣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借觀復貓館長之口說明,凸顯一份人文關懷,讀之親切,相信讀者會有收獲和樂趣。”
宋英杰認為以觀復貓的視角來說二十四節(jié)氣,對研究和傳承二十四節(jié)氣的文化很有意義,“它給我們開闊了一個視角。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間框架都是天文立法,在這個天文時段當中,各種現象是氣候現象,你又不是學氣候學的,怎么才能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每家有每家的秘笈,使得所有時間標志物都是鮮活的,比如什么時候桃花開了,什么時候燕子來了,什么時候青蛙叫了,但所有的都是人的視角。馬先生這本書增加了另外一個視角,就是貓的視角。研究二十四節(jié)氣的指示體系太博大精深了,誰都難以窮盡,馬先生以他的視角為我們找到了另外一個研究的方向,貓對節(jié)氣的感知,開闊了我們感知節(jié)氣的物候視角,豐富了我們對于節(jié)氣標識的定義方式。于我而言,這是從未觸碰過的品味節(jié)氣的‘法門’。”
此外,馬未都在書中的隨筆,在宋英杰看來也是清雅的時令美文:“例如寫到觀復貓大福以曖昧而自尊的方式與馬先生的相處,使我有一種由貓及人的感觸。經過三年的相處,觀復貓‘大福’才敢安心地投懷送抱。而人們內心的氣候安全感即氣候層面的‘天行有常’,往往需要積淀30年的時間。所謂氣候規(guī)律,便是30年的氣候平均。從這個意義上比對,也就不該對貓的慢熱與高冷心存微詞了。例如寫到觀復貓‘黃槍槍’,這是一只白身黃尾的貓。初雪之時,它總是以‘雪中拖槍’的POSE蹲在雪地,安閑地賞雪。小雪節(jié)氣在11月,這是一個沒有節(jié)日的月份(光棍節(jié)不算)。但一場雪,便喚醒了人和貓對這個世界全部的好感,初雪日宛如節(jié)日。例如寫到觀復貓‘藍毛毛’,總是癡迷于驚蟄時節(jié)的桃花,歡暢得如同孩童。古詩云:‘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似乎,貓也心有詩性。”
不知道不丟人,但是不讀書就很丟人
聊吸貓、聊二十四節(jié)氣,自然也有人要與馬未都聊收藏,甚至有人帶了瓷器想找他現場來鑒定一番,對此,馬未都拒絕了:“第一,這與今天我們要說的主題無關;第二,我不給看是因為,有一次我在路上走著,被一個女的興奮地叫住,讓我看一個碗,我看了后說這是新仿的。結果我剛說完,這女人就給旁邊一個男人一個耳光,說‘我說不讓你買吧!’我嚇壞了,以后我不敢看了。”
現場一片大笑,接著就有崇拜者提問了:“馬老師,您現在已經功成名就了,我想問您,您接下來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這個問題讓馬未都笑了,“首先,功成名就是一種世俗的標準。宋英杰的新書是我為他寫的序,我搜集了很多古代文人關于直接寫節(jié)氣的詩句,把它羅列出來。說實話,看了這些詩句,你會發(fā)現自己說什么都沒有用,都不如古人說得好,所以我談不上功成名就。至于問我未來的人生追求,我這兩天剛給一本名為《從容的告別》寫了一個序,這本書是美國一個臨終關懷的專家寫的,講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以后想每年寫一篇關于生死的文章,看我未來的日子里能不能看淡生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我希望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我現在只能說一句話,年輕最好,什么都不如年輕好,這是真實的。隨著年齡增長,你會覺得年輕是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刻,有精力,有熱情。年輕的時候是大把地揮霍,現在就覺得時間不夠用,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
因為現場有很多小朋友,有人問馬未都如何培養(yǎng)小朋友看書的問題,馬未都表示,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叫閱讀,“我說的是閱讀,不是讀書,現在大部分人的閱讀是來自于手機,你一天看了兩個小時的手機,你是否能看兩個小時的書?很難。在閱讀當中有一種是長閱讀,一種是短閱讀,手機肯定不怎么提供長閱讀。從孩子的角度講,我認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你一生中最為重要的。”
馬未都認為,年輕的時候養(yǎng)成習慣比讀好書更重要,家長在這方面特別容易犯錯誤,“比如家長領著孩子進書店,孩子挑了幾本書,家長審查一遍,說‘你都多大了,還看這些書’。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你要保證他有閱讀習慣,比他讀多少種書更重要。你有不知道的知識并不丟人,但是你不讀書就很丟人。這個世界上凡是成功者,凡是大成功者無一例外都多讀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