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曠視成都人工智能研究院加速技術落地
圖:曠視公司位于風景優美的郫都區菁蓉鎮創客公園
圖:曠視公司位于成都創客公園的人工智能展廳
超清夜景、三攝虛化、個性美顏……用手機輕松拍出一張自己滿意的質感大片,成為一種時尚。在2017年《IDC Consumerscape 360°》調研中,51%的用戶會將拍照作為購買手機的七大選擇因素之一。如今,攝影攝像功能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推出新品的重磅賣點。而要實現不同環境中拍攝出更高質感圖像的體驗,離不開AI算法。
在郫都區的創客公園,一家人工智能研究院正開啟手機影像的AI算法前沿技術攻堅。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全球50大聰明公司”帶著AI核心技術,于2017年底與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落地人工智能研究院及西部業務總部。上周,記者就來到這個新落地的成都研究院,探究身邊的“核”科技。
硬核技術:獲2019真實圖像降噪比賽“Raw-RGB”組世界冠軍
進入創客公園大門向左轉,步行不到5分鐘,就能看到曠視公司所在大樓。人工智能展示廳,這是記者走進公司看到的第一個地方。“這是我們的一個人工智能技術展示廳,展出我們的城市大腦、供應鏈大腦和個人設備大腦三大場景。”曠視成都研究院院長劉帥成告訴記者。
他向記者介紹,目前成都研究院主要集中在個人設備大腦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攻關。“具體來說,個人設備大腦主要集中在手機的安全和影像解決方案。”劉帥成說。“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給智能手機行業帶來新的價值,紛紛開始推出‘AI+手機’。2018年,主流手機廠商更是在各自的旗艦機型中全面引入AI技術,甚至搭載AI芯片,這些都正在成為市場的主流。”劉帥成表示,得益于AI芯片技術的不斷推動和發展,計算機視覺也已成為手機終端不可或缺的技術。
就在上個月,在美國舉行的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會議——“CVPR-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 NTIRE 2019挑戰賽中,曠視研究院團隊奪得了NTIRE 2019真實圖像降噪比賽“Raw-RGB”組的世界冠軍。“圖像降噪算法一直是曠視研究院‘手機攝影超畫質’的技術儲備項目,自第一版原型誕生以后,就在不斷迭代。其中針對原始傳感器數據(raw)的圖像降噪更是整個項目的基礎技術。”劉帥成說。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冠軍算法已成功落地于OPPO Reno 10倍變焦版。“OPPO Reno 10倍變焦版搭載了基于曠視超畫質技術研發的‘超清夜景2.0’功能,這也是曠視超畫質技術首次運用在大規模量產機型上。”劉帥成介紹,截至目前,在個人設備大腦場景,公司的智能終端解決方案已覆蓋70%以上的安卓手機市場,開發的刷臉解鎖、刷臉支付、AI人像光效、超畫質等創新應用和方案正在讓3億多臺手機變得更聰明。
AI獨角獸:設立成都研究院開啟個人設備大腦技術研發
時間回溯到2017年,當年11月,僅經過1個月洽談,曠視就決定與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先后在郫都區投資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部業務總部,并聯合推動人工智能小鎮的建設。雙方希望以建設的曠視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部業務總部為載體,通過智慧金融、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建設,構建成都市人工智能生態基礎平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革新。
2018年1月,協議簽署后2個月,曠視資深副總裁謝鵬從北京飛赴成都見證成都研究院臨時掛牌成立,當時公司辦公場所也在創客公園,不過是臨時的辦公室。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頭部獨角獸企業,曠視看到了成都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和優勢。謝鵬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成都的政府和企業都非常重視和關注AI產業,而這個產業要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決定在成都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西部業務總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都的人才資源豐富,并且出臺了鼓勵青年大學生在蓉創新創業、加強人才住房保障等政策,大力加快人才集聚培育。謝鵬當時還告訴記者,將找到適合成都的研究方向,與公司其他幾個研究院協同開展研究。
“個人設備大腦,這就是目前成都研究院近一段時間的研究方向和定位。”劉帥成說。再次來到公司,當時正在建設中的工地已經投用。劉帥成告訴記者,現在辦公樓環境很好,“好多人看到我們的辦公環境都非常羨慕。”他介紹,目前研究院的員工人數迅速增長,正要進行2019年的校園招聘。劉帥成也注意到,成都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聚集于此。“聚焦手機影像解決方案,我們將探索和儲備更多的技術,尋求更多的落地點。”劉帥成認為,人工智能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也有廣闊的發展機遇,從事該行業還有太多要做的事情,其中場景落地就是必須要強調的重點。
場景落地:攜手伙伴打造全球首款現成人臉識別IoT(物聯網)模塊
“當前人工智能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也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興的人工智能公司,發展人工智能,非常需要強調的是場景落地。”劉帥成向記者表示。他介紹,研究院是公司級技術研發機構,持續探索用深度學習的方法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目前,曠視研究院以北京為總部,下設上海、南京、成都、西雅圖四家子研究院。其中成都研究院重點發力的是手機影像領域。
劉帥成告訴記者,公司的超畫質技術利用復合多幀降噪和HDR技術,能夠提升動態范圍,有效提高手機夜間拍照的成功概率,并讓相機具備抗鬼影能力。“多幀降噪是指相機連拍多張照片合成一張照片,可減少高ISO感光度帶來的噪點,使畫質更純凈。該技術還能夠把整個拍照曝光時間控制在300毫秒左右,算法處理時間則控制在1秒左右,幾乎能實現按下快門的同時,看到自己所拍攝的超美夜景照。”劉帥成表示,成都研究院將與同在成都的手機影像業務群組及公司的其他幾個研究院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致力將技術落地,同時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與實體經濟的加速融合。
在物聯網技術領域,劉帥成也介紹了公司最新的場景落地的動態。就在上個月,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19上海)現場,公司與全球領先的高性能傳感器解決方案供應商艾邁斯半導體簽署合作協議,宣布雙方將共同打造全球首款現成人臉識別IoT模塊。該模塊適用于智能家居、智能零售、智能建筑和智能安全應用等領域,預計今年年底問世。
記者還從采訪過程中了解到,曠視曾先后參與19項人工智能相關的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本月,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發布了基于企業自身管理標準的《人工智能應用準則》,從正當性、人的監督、技術可靠性和安全性、公平和多樣性等6個維度,對人工智能正確有序發展作出明確規范,希望對人工智能行業起到示范作用。
政策鏈接:成都提出到2022年人工智能(行業融合應用)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為加快推進成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聚集新要素、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我市相繼印發了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系列實施意見、推進方案、專項政策等。
去年5月,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加快推進我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國內領先行列,初步建成中西部人工智能創新研發和產業化高地。
今年2月,《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人工智能(行業融合應用)領域,培育5家以上收入規模超50億元的一流領軍企業、10家以上收入規模超10億元的領軍企業和20家以上收入規模超億元的創新企業,建成3—5個成熟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形成基礎堅實、創新活躍、開放協作、鏈條完備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成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示范區,打造最具行業融合特色的“中國智谷”、國際知名的工業智聯網典范城市、世界一流智能無人機和車聯網基地,人工智能(行業融合應用)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方案》提出,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大力發展新一代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產品、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智能無人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等智能系統,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具有較廣用戶群體和較好市場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重點創新產品和成功應用案例。推進“AI+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全市人工智能產業鏈全景圖和產業招商地圖,瞄準世界500強、大型跨國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積極開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補鏈招商,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鏈條急缺、行業領先的企業來蓉發展,鼓勵已落地企業加大在蓉人工智能產業鏈布局。
《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專項政策》也同步印發。政策從加快夯實人工智能產業基礎、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產業能級、全面營造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三大方面提出12條政策,包括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施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項目,開展人工智能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最高給予1000萬元資助;支持高校院所、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設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開展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型企業孵化,按照產業貢獻度市本級給予最高2億元支持等政策。
記者手記:“AI+”助力生活更美更好
人工智能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語,但無疑它將為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想象空間。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和經濟發展新引擎,將深度參與。
2017年7月,我國首部國家級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出臺,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當前,人工智能已深刻滲透到醫療、教育、金融、物流、無人機、無人駕駛等各個領域。早在2017年曠視成都研究院臨時掛牌時,曠視資深副總裁謝鵬就向記者表示,“AI產業不是獨立的產業,它更多是賦能,即‘AI+’,傳統企業對AI有很大的需求,當AI與傳統產業結合在一起,它的爆發力和想象空間就會很大。”
如今,隨著AI核心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將賦能的領域還在不斷延伸。曠視成都研究院院長劉帥成表示,團隊正在探索更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并不斷致力將其技術和場景落地,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
成都市出臺的《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旨在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成都市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中,定將有一股人工智能的力量。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人工智能也深入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生活更美更好,人工智能將扮演重要角色。在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智能手機里,人工智能算法讓我們能捕捉到更美好的畫面、拍攝記錄下更清晰的場景;在購物時,我們只需要刷臉就能完成支付;智能機器人為我們自動打掃衛生……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智能音箱市場的出貨量達到1060萬臺,同比增長近500%。人工智能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助力生活更美更好。
行業前沿: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推動爆發式增長
來自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論文發文量全球領先,企業數量等多項指標居全球第二。2013年—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文獻產出共30.5萬篇,其中我國發表論文7.4萬篇。截至2018年底,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為3341家,位居全球第二位。
2018年被認為是中國人工智能商業化元年,由易觀智庫發布的《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市場專題分析》顯示,我國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方面已經走出實驗室,走向商業化,與各行各業結合加速落地。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19)》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融資額3832.22億元,為全球第一。行業無論從融資額還是應用都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近日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則指出,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推動爆發式增長,是未來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重大趨勢之一。人工智能有望作為一項基礎性技術支撐,賦能各行各業,形成新一波高速發展浪潮。該報告由人民網研究院編撰發布,報告同時指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構建智慧生態,推動移動互聯網在智能互聯、萬物互聯方向上取得大幅度進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