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首曬外儲經營業績 十年間平均收益3.68%
外匯局 2005-2014年外儲平均收益3.68%
外儲經營業績首次披露;黃金儲備增持,外匯局稱系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國際儲備組合配置
資料圖:山西太原,銀行工作人員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7月28日晚間,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2018)》,首次披露了外匯儲備經營業績、貨幣結構等數據,并介紹了外匯儲備投資理念、風險管理、全球化經營平臺等情況。
根據年報,2005年至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的10年平均收益率為3.68%,這一收益率在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中處于較好水平。業內人士認為,這反映出我國有比較穩定的外匯管理制度和方法,運營能力也得到了考驗。
另外,2018年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為0.4%,這一比例較2017年的1.4%有所縮小。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分析稱,十年前我國經常項下順差占GDP比重曾達到10%左右,彼時國際經濟的不利因素對我國國內經濟影響比較大。而當前內需已是中國經濟整體運行決定性因素,目前國際上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如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對我國影響程度已明顯降低。
1 首次披露外儲經營業績
【解讀:增加透明度、厘清認識】
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我國一直致力于提升外匯儲備信息透明度。2015年7月起,人民銀行、外匯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定期披露外匯儲備規模。同時,通過新聞發布會、國家外匯管理局門戶網站、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等多種形式對外發布外匯儲備相關信息。
對于進一步披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情況,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王春英表示,進一步披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情況,這符合我國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金融的信心。
對于外匯管理局首次發布經營業績,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主要還是增加國家外匯儲備的透明度。公布的外匯儲備整體運營成績等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之前市場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不準確的認識,增加透明度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大家厘清認識。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也認為,發布這個報告是為了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2 十年間平均收益3.68%
【解讀:處在全球相同類型資產平均水平之上】
根據年報,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市場,外匯儲備實施分散化投資,實現了穩定收益,2005年至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的10年平均收益率為3.68%。
王春英表示,我國外匯儲備始終以“安全、流動、保值增值”為經營目標,核心職能是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實現了長期、穩健的經營收益,收益率在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中處于較好水平。
劉澄分析稱,外儲的一個主要利用渠道是購買政府國債,國債收入很難達到3%以上,總體來看我國外匯局貨幣管理能力比較強,有比較穩定的外匯管理制度和方法,運營能力也得到了考驗。連平也認為,3.68%這個水平在國際上是處在相同類型資產平均水平之上。
談及外匯儲備投資理念,王春英介紹說,采取多元化、分散化的經營戰略,將大規模外匯儲備資產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建立優化的資產配置組合,利用在不同經濟環境下各類資產間回報的此消彼長,實現風險對沖,保障資產總體安全和盈利。
年報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團隊著手搭建全球化經營平臺,先后在新加坡、倫敦、紐約、法蘭克福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駐外機構,實現了24小時全球不間斷經營,大幅提升了外匯儲備跨時區、跨市場的投資運營能力,做到了與國際金融市場同時同步。
3 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縮小
【解讀:我國經濟對外部依賴大幅降低】
年報還披露,2018年,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和國際收支呈現基本平衡。經常賬戶差額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順差491億美元,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0.4%。
王春英表示,經常賬戶更趨平衡是國內經濟再平衡、經濟結構優化的客觀反映,是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階段,也是我國居民收入提高、財富增長的自然結果。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1306億美元,其中,以中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為目的的資本流入占主導,對外投資理性有序。截至2018年末,外匯儲備余額30727億美元。
2017年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的縮小,連平分析表示,要從不同角度看,一是中國經濟對外部依賴大幅降低,2007年前后,經常項下順差占GDP比重曾達到10%左右,國際經濟的不利因素對我國國內經濟影響比較大。這一比例降低了,說明中國經濟整體運行決定性因素已是內需,目前國際上的一些不確定因素,比如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影響已經明顯降低。
“0.4%的水平,表明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存在的內外不平衡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未來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完全應該用新的思路來看,主要還是內需來產生決定性影響。”連平說道。
他進一步表示,我們也要注意到,經常項下目前存在一個發展趨勢,即順差還會進一步收窄,在對外開放度擴大、中美貿易摩擦處理等過程中,經常項下,尤其是貿易可能還會保持基本順差,但規模會明顯收縮,這個對未來整個國際收支的影響也需要加以考量。也就是說,未來還要繼續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狀況,要在未來總體宏觀面及中長期戰略面等政策上做好儲備和安排。
劉澄表示,總體來講,中國外匯儲備來源中,經常賬戶占了很大比例,資本賬戶規模的增加,也說明除了外匯渠道增加外匯儲備外,也有國際資本持續看好中國、資本流入中國的因素。
4 黃金儲備規模全球第六
【解讀: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國際儲備組合配置】
年報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產國,同時也是黃金消費大國。截至2018年末,我國黃金儲備規模達到1852噸,位居全球第六。
王春英在回答“我國增持黃金儲備的主要原因”時表示,黃金儲備一直是各國國際儲備多元化構成的重要部分。黃金兼具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屬性,有助于調節和優化國際儲備組合的整體風險收益特性。我們從長期和戰略的角度出發,根據需要動態調整國際儲備組合配置,保障國際儲備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王春英表示,我國外匯儲備經營始終將風險防范放在首位,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框架,增強風險識別、評估和管理能力,豐富和提升風險管理工具及手段,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通過不斷加強對重大風險事件的前瞻性分析和預警,我國外匯儲備靈活妥善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歷次市場沖擊和挑戰,不僅保持了外匯儲備資產的總體安全和流動,還為服務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年報稱,2019年外匯管理法治建設的主要思路是,繼續加強外匯管理法規框架頂層設計,完善法規架構內容,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推進外匯管理領域“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建設。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加強中長期資產配置,優化調整投資經營策略。穩步審慎推進多元化運用,加強各業務條線能力建設,實現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