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豬”的*ST雛鷹停牌 或成第二只“面值退市”股
“餓死豬”的*ST雛鷹停牌 或成第二只“面值退市”股
去年“以肉償債”,今年“餓死了豬”,養豬的倒在豬周期前
截至8月1日收盤,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ST雛鷹”、代碼“002477”)股票報收“一”字跌停,全日成交量不足千萬,股價報收0.69元/股,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總市值由今年高峰時的105億元縮水至21.63億元。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這家因2018年“以肉償債”、2019年“餓死了豬”而頗受市場關注的上市公司,或將繼中弘股份之后,成為A股市場第二家“面值退市”公司。
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
在農歷豬年到來之前的2019年,作為A股市場曾經的“養豬第一股”,*ST雛鷹卻因沒錢買飼料,上半年發生“餓死豬”事件。禍不單行,該股股價自3月13日觸碰年內高點3.36元/股后一路下跌,至8月1日報收0.69元/股,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觸發“面值退市”條款。
2018年年報的披露,是其股價加速下跌的關鍵時點。2019年4月24日,*ST雛鷹披露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5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8.6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2018年年報被年度審計機構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年報公布后,*ST雛鷹的股價在4月26日至5月15日期間連續收獲11個跌停。從3月13日的年內高點3.36元/股,到8月1日的收盤價0.69元/股,*ST雛鷹的股價累計下跌79%,總市值從105億元縮水至21.63億元。最近20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連續低于1元面值,已觸發深交所的“面值退市”紅線。
公司8月1日晚發布公告稱,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4.4.1條之(十八)款規定,在深交所僅發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通過本所交易系統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股票全天停牌)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股票面值,深交所有權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公司股票自8月2日起停牌。
在此之前,中弘股份曾在觸發“面值退市”紅線后,不足3個月就被深交所摘牌。
“養豬第一股”倒在豬周期前
*ST雛鷹官網顯示,公司成立于1988年,2010年9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國內第一家以生豬養殖和銷售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因此被譽為“養豬第一股”。
2018年6月,*ST雛鷹的資金鏈出現問題。11月,*ST雛鷹披露公告稱,計劃對公司現有債務調整支付方式,本金主要以貨幣資金方式延期支付,利息部分主要以公司的火腿、生態肉禮盒等產品支付。很多人將之調侃為“以肉償債”。
2019年1月31日,*ST雛鷹發布業績修正報告稱,“由于資金緊張,飼料供應不及時,公司生豬養殖死亡率高于預期”,導致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虧29億至33億。這被業界調侃為“餓死了豬”。
2019年3月18日,*ST雛鷹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4月24日,*ST雛鷹披露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巨虧逾38億元。公司2018年年報被年度審計機構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2019年7月12日,*ST雛鷹披露2019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虧損14.8億元至16.2億元,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上半年生豬出欄同比大幅下滑,且生豬養殖成本有所增加,導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另外,負債規模較大、財務費用較高也是公司業績巨虧的一大主因。
一位長期關注養豬行業的資深基金經理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豬周期來了,雛鷹農牧的豬卻不多了,最終倒在豬周期前,挺可惜的。但公司主業前期已經分心了,這次退市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2014年6月,*ST雛鷹曾發公告稱,公司與關聯人及非關聯人共同投資設立微客得(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開展集游戲、電子競技產業與電子商務平臺相結合的新型營銷模式。但新業務未能令“靠天吃飯”的*ST雛鷹逆天改命,曾經的“養豬第一股”最終還是倒在豬周期到來之前。
新京報記者 肖瑋 閻俠
聯系郵箱:xiaowei@xjbnews.com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