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凈土保衛戰攻堅觀察:土壤治理的“川味”配方
【兩個首次】
●五部門聯合詳查我省當前的土壤污染狀況,將對已發現農用地可能存在問題的區域進行詳查,對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質量狀況進行調查。詳查2020年底結束,總共歷時4年,如此大規模的“摸家底”,在四川尚屬首次
●增設三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試點區,這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次。在源頭控制與風險管控、土壤監管能力建設、土壤科研技術推廣等方面開拓創新
【多種辦法】
●在綿竹對2040畝農田采取大面積鈍化修復和植物修復等措施,以實現土壤中有效鎘和農產品中鎘含量逐年降低
●在古藺縣石屏鎮,通過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以及新型渣堆穩定技術,275.2畝污染耕地被成功治理
●預計兩年后,我省100個主要工業園區將基本建成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進一步提升園區防控預警能力,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
11月的一天清晨,綿竹市興隆鎮靈橋村村民正在田地里勞作,放眼望去,田間地頭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前幾年我們的土壤有問題,這兩年城里來了好幾撥人給土壤治病,還帶走了地里種的莊稼去檢驗。”村民老田告訴記者,如今靈橋村的2090畝農田已經修復完成,種出來的糧食一定能和往常一樣飽滿香甜,讓人放心。
億民賴此土,萬物生斯壤。靈橋村的治土嘗試,是我省積極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的縮影。2016年年底,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四川省工作方案》(簡稱《工作方案》)并發布施行。經過三年實踐,我省“治土”有何成效,下一步又將如何發力?
本報記者 殷鵬
配方一 摸清家底
密布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
目前已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
千百年來,土壤都被視為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四川的土壤狀況究竟如何?
早在2006年,四川便啟動了一次全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對4075個監測點展開監測,初步掌握了四川土壤污染概況。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耕地、草地土、林地、典型重點地塊及其周邊土壤均有不同程度超標現象,未利用的土壤也存在超標現象。從區域分布來看,攀西地區、成都平原區、川南地區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區域性污染隱患較大。
“城鎮工礦企業場地歷史遺留污染隱患也較大。”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康寧說,由于城市規模擴大、企業搬遷入園和破產倒閉等原因,全省各地遺留的不少工業企業場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風險。
因上次詳查監測點位相對較少,且過去較長時間,為更準確地掌握我省當前的土壤污染狀況,2017年初,我省環保廳、財政廳等5部門聯合出臺《四川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方案》,依托省、市兩級相關部門人員和專業技術力量開展詳查。
記者了解到,此次詳查2020年底結束,總共歷時4年,對已發現農用地可能存在問題的區域進行詳查,對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質量狀況進行調查。如此大規模的“摸家底”,在四川尚屬首次。根據此次調查成果,還將布設國控、省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定期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
“今年3月,我省完成了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工作,形成《四川省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成果》。”康寧透露,為做好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全省共布設點位28143個,累計采集表層土壤樣品28143件、水稻樣品3158件、深層土壤樣品3685件,制備并流轉測試樣品及入庫樣品約20萬份,分析測試樣品近8萬份。
這份沉甸甸的詳查成果,已經省政府審定后上報至生態環境部,待國務院批準后,相關調查成果將予以公布。
此外,我省還積極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納入調查的在產企業、關閉搬遷場地、垃圾填埋場以及尾礦庫等地塊共5297個,已完成信息采集現場調查5295個,預計明年6月底完成采樣和測試,為全省土壤風險管控、治理修復提供數據支撐。
配方二 修復土壤
綿竹、古藺兩個國家耕地土壤
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順利完成
綿竹是全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土壤中鎘本底值較高,加之工礦企業污染物排放、不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區域土壤鎘含量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為消除土壤鎘污染隱患和環境風險,2015年,我省啟動了綿竹市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
“項目位于綿竹市靈橋村,修復面積為2090畝。”綿竹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從2015年10月起,項目分兩期實施:前期為50畝,進行修復技術篩選;后期對2040畝農田采取大面積鈍化修復和植物修復等措施,以實現土壤中有效鎘和農產品中鎘含量逐年降低。“所謂鈍化修復就是通過相關技術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活躍度,讓其不被或者少被農作物吸收。植物修復原理是選育對某種重金屬高附集植物,不斷將重金屬從土壤吸附到植物體,從而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康寧介紹。據悉,如今2040畝大面積鈍化修復工程與植物修復工程已全部完成。
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為保證項目有序推進并取得良好環境效益,當地專門成立該項目的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農工委、財政、國土等相關部門協同推進,還邀請了中科院知名專家出謀劃策,確保土壤污染治理見實效。
而在古藺縣石屏鎮,類似的治理也正同步推進。
受多年“土法煉磺”生產影響,古藺縣石屏鎮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情況嚴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正是因為如此,我省首個土壤污染修復試點工程便設在石屏鎮。
痛定思痛。2015年,古藺縣計劃用3年時間逐步解決石屏鎮“土法煉磺”造成的工礦污染問題。為對癥下藥,當地邀請中科院研究員陳同斌、陳衛平等專家來到石屏鎮煉磺區調研,對四川大學編制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2015年治理方案》進行評估,并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
目前,通過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以及新型渣堆穩定技術(即在渣場上,通過層層覆蓋土等舉措,將污染物與農作物隔離開來,讓污染物不被農作物吸收),石屏鎮275.2畝污染耕地被成功治理。同時,通過修筑水平梯田、完善田間道路和灌排系統,耕地土壤正常生態功能逐步得到修復,土地已交付村民正常使用。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兩個項目都被列入14個國家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如今項目順利完成,表明我省的土壤治理與修復能力再上了一個新臺階。
配方三 風險管控
在德陽、瀘州、涼山三地
開展土壤環境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
記者對比國家“土十條”與我省《工作方案》后發現,《工作方案》新增加了一條內容為:優化土地資源空間布局,探索土壤風險管控模式。
為何增加這一條?康寧解釋,“我們在細化國家‘土十條’所確定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四川實際,增設了風險管控試點區等內容,以影響食品安全和人居健康的污染區域為重點,選擇德陽、瀘州、涼山三地開展土壤環境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
為何選擇這三地?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三個地方代表土壤污染的三種類型,其中,德陽屬高本底值區域(即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本來就超過標準值),瀘州屬于礦產資源枯竭城市,涼山則是礦產集中開發區,在這三地展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試點,是對不同類型污染土壤進行風險管控的有益探索。
“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完全修復難度極大,因此風險管控很重要。”康寧說,在歐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土壤污染預防、管控、治理的經費比例約為1:10:100,即預防階段需要1元錢的事,到了管控階段要10元,治理階段將達到100元。
我省在治土上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整體思路,重點對未污染土壤實施優先保護,對已污染的土壤實施風險管控,逐步建立起土壤污染綜合防控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我省增設三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試點區,這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次。此外,還在崇州、綿竹、古藺、江安、船山、犍為、安州、蓬安等8個縣(市、區)啟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示范區建設,在源頭控制與風險管控、土壤監管能力建設、土壤科研技術推廣等方面開拓創新。
目前,上述11個試點區域按照建設方案確定工作任務,正全力開展土壤風險源管控清單建設、聘請土壤環保管家、推進試點示范項目等重點工作。
創新不止于此。當前我省正在開展工業園區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建設,在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一套園區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主要包括水氣土監測監控網絡、智慧管理平臺和預警指揮中心。”康寧透露,水氣土協同預警平臺將覆蓋園區內所有重點企業及周邊一定范圍,整合環境質量、污染源、安全等監測數據,綜合研判和防控土壤環境風險。
“這個預警體系功能齊全。”四川省環科院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高程說,它利用物聯網、GIS地理信息、大數據、環境模型等技術,對污染源、環境質量等環境要素進行全面感知、實時采集和自動傳輸,動態、全面、準確掌握園區環境污染排放、治理設施運行及環境質量狀況,讓環境質量風險可防可控。
目前,德陽、瀘州、漢源、石棉和五通橋的5個工業園區已開展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試點建設工作。同時,富順、甘洛、綿竹、船山、崇州、彭州等地園區也已啟動該項工作,正抓緊編制實施方案,計劃經過兩年建設,我省100個主要工業園區將基本建成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進一步提升園區防控預警能力,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