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營企業發展樣本調查:觸摸前沿 他們掌握了什么
關鍵詞
前沿
民營企業過去的成長靠的是拼勁、闖勁,艱苦的奮斗,未來的發展靠的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的發展。這勢必要求民營企業要走到技術的前沿、產業的前沿。
以市場的“顛覆者”這一形象,景合億家這一年用“數據+區塊鏈”熱門技術顛覆傳統景區運營方式,也成為公司快速發展的秘訣。做景區數據化經營雖然是誤打誤撞,但經過一步步的穩扎穩打,未來已經清晰可見;四川車聯世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的創新試點,“幸運地”走上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應用之路。
不同的領域,相同的選擇:觸摸前沿、擁抱前沿。風向轉換,企業要做強,必須要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必須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有了這個殺手锏,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不怕“卡脖子”。
顛覆者破局:
誤打誤撞搞起景區數據化經營
□本報記者 王若曄
12月1日,初冬的周末,陽光正好。成都東門市井景區內的菱窠茶館坐滿了人。小吃茶館、小橋流水……表面上看,這里和其他景區沒啥差別。但在成都景合億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任佶看來,這個景區很不一樣。
作為東門市井項目的技術服務合作伙伴,景合億家這一年用“數據+區塊鏈”為景區運營提供數據支撐。用熱門技術顛覆傳統景區運營方式,是景合億家這一年的重要工作,也是公司快速發展的秘訣。
收集大數據,指導景區經營
做景區數據化經營,完全是誤打誤撞。“一個景區找到我們,要求做互聯網。”任佶介紹,他們團隊之前主要做商場電商業務和手游。前者積累了傳統互聯網經驗,后者用運營手段來指導游戲的升級和開發。“和用數據指導景區升級,暗中吻合。”
“大數據是變化的主要推力和指引。”成都東門市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薇介紹,數據的收集從游客入園掃碼時開始,此后產生的線上消費等數據,都會即時上傳到景區平臺。
“收集數據一方面可為游客畫像,比如來源地、年齡、消費水平等,方便景區做針對性調整;另一方面,可了解商家經營情況,如場地和收入是否匹配等。如果商戶經營不好,就及時更換。”張薇一邊說一邊展示手機上的小程序。上面清晰地展示了當天新增客流、年齡結構以及商家的賣貨金額、營業狀況等信息。
最直觀的例子是東門市井定位的調整。最開始,景區定位于服務貴州和陜西等外地游客。“但大數據出來,60%以上游客是本地中老年人。之前為外地游客準備的產品就要換掉。”任佶說。
景區立刻作出針對性調整——茶館擴大了,商戶替換了。“賣小吃的檔口里,鹵菜會煮得很軟,紅糖和白面味的鍋盔會多些。”任佶說,過去,景區至少需要好幾年才能了解這些信息,現在只需要幾個月。業態的調整,使游客持續穩定增長。數據顯示,試運行僅兩個月,東門市井付費用戶已超3萬人,客流量已超10萬人次。有了數據,景區大膽引入新業態,嘗試舉辦各種跨界活動,穩住老顧客,吸引新客流。“比如引進哈哈曲藝社。再加上下午和晚上的川劇折子戲、北方相聲曲藝,可滿足各年齡游客的需求。”張薇說。
建區塊鏈平臺 幫景區抱團發展
大數據實現了景區運營的一次顛覆。那么,區塊鏈又有什么用?
“主要解決不同景區間的合作問題,讓數據更好地得到利用。”任佶介紹,景區間合作主要是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分享相關數據畫像,從而讓各景區更快、更精準地了解客戶情況,“比如,游客去A景區被記錄下的畫像內容可給B景區共享。那么,游客去B景區時,系統就能自動推送游客可能感興趣的信息。”
景合億家將這一設想投入應用,建成了名為云景鏈的區塊鏈平臺。在這一平臺上,若干景區共同參與記賬,通過對多中心的互信來達成共識,其數據只允許系統內的成員進行讀寫。從東門市井收集來的數據就儲存在云景鏈上,與之共享的還有成都的青杠樹景區和空港花田。
任佶在電腦上做了展示。記者看到,系統首頁呈現了上鏈景區、商家總數、用戶數量等大數據。接著,打開用戶、商家和支付這三類賬本頁面,里面詳細記錄了每一筆交易的歷史。消費者、商家的基本信息和交易記錄全部轉為了哈希標識,也就是一行數字。“轉換不可逆。換句話說,信息可轉為數字,但數字不能轉為信息。當用戶和另一景區發生關聯了,才可有限制調用去除隱私后的信息。”任佶說。
發展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最難的是糾正景區的觀念。”任佶坦言,有的景區寧愿花幾百萬元修大門,也不愿在數據平臺上投錢。“畢竟互聯網看不見、摸不著,哪有幾百萬元的大門實在。”
如今,運轉近一年,景合億家主要靠接項目賺錢,包括一次性的平臺研發費用和景區營業額分成,現在正好盈虧平衡。下一步怎么走,任佶已有思量,“出川,重點業務放在省外。畢竟在景區區塊鏈方面,成都走在前面。”他介紹,目前,已有省外景區前來問詢,“要利用區塊鏈技術形成護城河,幫助景區擁抱新科技,幫助政府抓好全域旅游。”
企業家說
機緣巧合,我們從傳統互聯網進入“互聯網+旅游”領域。從線上輔助線下到線上數據指導線下景區經營,從單個景區的數據化到全域旅游的區塊鏈數據共享,我們不斷突破技術和商業的瓶頸,積累起一個又一個產品和案例。非常感謝這一路遇到的挫折、對手、機遇和信任我們的伙伴。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以云景鏈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產品,能為更多景區、城市帶來商業上的成功,為旅游行業的高水平發展和治理提供有力工具。
——成都景合億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任佶
不說“科幻”,不打“概念”
這一年讓產品走出實驗室
□本報記者 唐澤文
12月2日,四川車聯世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再次找到華為的幾位工程師,商量車聯網跨芯片模組車載單元兼容問題。
車聯網即汽車之間的互聯網,主要用于車輛間、道路間的信息交流。當前,雖然車聯網各項技術較為成熟,但要實際落地投用,還有不少問題。比如李勇討論的兼容問題。目前市場上做車載單元芯片模組的大品牌有四五家。彼此間如果不能良好兼容,將影響車聯網“成網”過程。
“兼容性是車聯網要從實驗室走出來落地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李勇說。落地,也是他這一年工作的關鍵詞。
上百次試驗 解決兼容問題
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到2020年,車聯網用戶滲透率達30%以上。要提高車聯網的用戶滲透率,就要在兼容性上做文章。
不說“科幻”,不打“概念”。車聯世界始終關注兼容乃至技術落地問題。
今年,車聯世界與中國聯通、四川廣電等合作伙伴,成立“車聯世界-車聯網無線電聯合實驗室”,招募了信息通信、汽車電子等領域的11名專家,針對車聯網與5G網絡及邊緣計算等領域開展研究。解決兼容性問題,就是研究的重點之一。“到目前為止,實驗室已做了上百次試驗。”
目前各項進展比較順利,產品也已具備走出實驗室進行落地的能力。
據悉,車聯世界與中國聯通聯手推出四川省首個C-V2X車聯網城市級部署模型,實現了汽車、城市交通前端物聯網,與5G網絡及云平臺的業務融合。“車聯網已能在各品牌硬件的配合下,順利與5G網絡融合。車聯網上的信息能實時通過5G網絡,傳輸到任何需要去的地方。”李勇說。
在此基礎上,李勇開始謀劃項目的實際落實。11月,C-V2X車聯網(樂山)城市級部署實施方案正式成型。項目建成后,將爭取運行承載上萬臺車輛。
融合創新 讓車聯網發揮更大價值
融合的不止單個獨立產品,還有行業大環境。
12月1日的2019中國國際車聯網技術大會傳遞出重要信號:車聯網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
聯合實驗室的另一項功能,就是應用場景研究。
“動態車道管理、道路信息引導、車載傳媒服務……目前成型的應用場景共有17個類別。”李勇說。下半年,車聯世界已與金溢科技、東軟集團和美國公司Savari 一起,進行了不同場景應用的終端測試,保障各類狀況下信號的互聯互通。
李勇還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久前的第三屆西博會進出口展暨國際投資大會上,四川聯通展臺上的工作人員通過遠程駕駛工具,操控60公里以外的汽車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行駛。“通過遙控來泊車,或許能成為未來自動泊車的一種形式。”
“車聯網的應用,不僅在汽車上。”按照李勇的規劃,路面檢測、氣象監測、無人機巡飛系統等,都可融入這個系統中。
企業家說
2019 是難忘的一年。
這一年,在省內外相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配合各方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的創新試點,籌劃建設先行示范項目。爭取在四川創新建設運營模式,探索規模化部署方式。
我們雖然幸運地走上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應用之路,但目前只是剛剛起步。未來,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希望能走得更實、更穩。
——四川車聯世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