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經濟如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站在新的臺階上,2020年廣東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的預期目標,并強調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GDP突破10萬億元!
1月14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披露,預計2019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0.5萬億元以上、同比增長6.3%左右。這意味著,2019年初廣東定下的經濟總量和增速目標雙雙達成。
“一年來,我們堅持穩字當頭,及時采取措施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堅定穩妥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馬興瑞在回顧2019年時如是說。
站在新的臺階上,2020年廣東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的預期目標,并強調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為此布局了10方面重點工作,“雙區”、“六穩”、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依舊被明確為重點,并且均有更系統思路或更精準著力點。比如,區域經濟布局方面,形成了更清晰的推進層次和方向;“六穩”工作突出加大力度擴投資、促消費和穩外貿;科創強省建設強調要創新科技體制和人才發展機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則指向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等。
2020年GDP增長6%左右
2019年廣東GDP預計達10.5萬億元以上、同比增長6.3%左右。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認為,廣東GDP率先突破10萬億元具有里程碑意義,再次展現對全國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2019年盡管較明顯受到國內外宏觀環境變化影響,但廣東經濟依舊保持合理區間增速,成績來之不易。
一些細分指標更體現廣東經濟韌性和含金量,2019年廣東新經濟增加值占GDP達25.2%;新登記市場主體221萬戶、總量超1200萬戶;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40萬人等。
2020年是關鍵之年。廣東提出GDP增長6%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等一系列預期目標,并且強調要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分析,當前廣東正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加速經濟結構、效益和效率等優化提升,但就業等剛性需求仍需一定速度支撐,“廣東的思路和布局很好把握了這一關系,也就是通過維持一定的量的增長,留足回旋余地,為質的提升創造空間”。
由此,“六穩”也被廣東置于2020年十大重點工作前列,并著重強調加大力度擴投資、促消費和穩外貿。
具體而言,廣東將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包括推進廣東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涉及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和能源等領域,目標包括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1萬公里等;同時,將多渠道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包括推動汽車消費升級,促進夜間經濟加快發展等;此外,將推進外貿提質增效,包括實施“粵貿全球”計劃,抓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培育融資租賃、保稅維修等新業態等。
其實,近年廣東這三大重點領域早有舉措,并預計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1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9%;出口增長1.6%等。
2020年對應的目標也直接體現穩字當頭:廣東投資要增長10%,消費要增長7.5%,外貿要正增長等。
對此,受訪專家表示,從當前國內外形勢和廣東現實來看,擴投資、促消費和穩外貿具有關鍵性作用,能夠促進就業等其它領域穩定,廣東在投資、消費也有可期潛能可激發。作為外貿大省,穩外貿對廣東更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新思路
立足于穩,廣東對加快高質量發展亦有重點布局,這主要聚焦于加快科技創新強省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針對科技創新,2019年廣東持續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包括聚焦“卡脖子”問題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4批研發計劃項目,并完成三批共10家省實驗室布局等,預計2019年廣東全省研發經費支出28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8%,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
2020年如何進一步發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此番廣東更著重強調要創新科技體制和人才發展機制,大力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并將增創科技創新環境新優勢置于首位,提出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開展成果轉化政策改革試點,推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改革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諸多舉措。
“廣東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軟硬件雙管齊下!痹S德友認為,近年廣東引入了不少創新資源,硬能力上已有明顯提升,但需要及時有效提供適配的機制體制,比如優化科研資金政策、完善成果轉化機制等,進一步為科技創新活動消除不必要的阻礙,推動更多科創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劉金山分析,過去廣東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吸引全球資本來推動,但未來在創新驅動背景下,更多是要吸引全球人才,從引資到引智,廣東需要對環境進行精確優化。
從產業來看,作為制造業大省,2019年廣東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3%和3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也已提升至63.4%。
今年,廣東明確將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具體而言,廣東提出要筑牢工業發展基礎,將大力提升工業“四基”能力,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的工程化產業化;此外,將加大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力度,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優質企業根植性,培育一批產業控制力強的“鏈主企業”。
同時,廣東提出要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包括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并且,還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打造藍色高端產業集群。
受訪專家認為,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是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從現實來看,當前廣東加快高質量發展及更好參與國際競爭,關鍵在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
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廣東十方面重點工作的部署中,擺在首位的是區域經濟布局。廣東提出,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對比此前,這是近年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思路最為系統的一次呈現。2019年,中央先后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賦予廣東兩大發展使命。與此同時,廣東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明確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及實施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廣東的思路是,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和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牽引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這一布局和推進思路能夠充分將中央賦予廣東的兩大重任有機結合,優化主體功能區、空間布局架構,從而讓全省各地區能發揮自身優勢,并形成有效協作配合,推動跨區域合作,包括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廣深雙核;廣深與汕頭和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間等幾個層面有機統籌聯動。
如何推進?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強調深入落實頂層設計;針對深圳先行示范區,包括將賦予深圳更充分的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率先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等;針對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廣東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予以支持,強化省會城市、產業發展和宜居環境功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等;針對 “一核一帶一區”,則包括將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加快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建設,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探索推動廣州、深圳與湛江、汕頭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并要打造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許德友認為,隨著這一思路明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將有更為精確抓手,包括能更好發揮廣深輻射帶動作用。
(編輯:張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