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把初心和使命書寫在八閩山水間
原標題:把初心和使命書寫在八閩山水間 ——福建省持續選派黨員干部駐村工作紀實
閩山閩水物華新。這里,草木馥郁,風景正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大力倡導、親自推動選派黨員干部駐村任職,省委、省政府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四下基層”、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持續加強第一書記隊伍建設。省委書記于偉國指出,選派干部駐村工作是一項功在當前、利在長遠的全局性舉措,要完善選派管理長效機制,發揮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自2004年起,省委連續選派5批1.8萬多名干部駐村任職,把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最前沿;持續強化激勵保障,對表現突出的駐村第一書記同等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或晉升職級,對省派駐村第一書記每人還配套20萬元~30萬元發展經費,極大推動了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向農村傾斜。
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決勝階段后,越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2014年以來,省委進一步加大選派黨員干部駐村工作力度。全省投入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幫扶資金累計達29.7億元,實施項目8114個;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號召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深入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引導他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第一線發揮自身優勢,干事創業、服務群眾。如今,由這些駐村第一書記組成的脫貧生力軍,正聚沙成塔,改變著貧困群眾的生活。如今,一些收入低、產業弱、環境差、人心散的薄弱村正破繭成蝶換新顏,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得到鞏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成效明顯。
組織作保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
“給錢給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
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在于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駐村第一書記深知,打造一支永不離開、接續奮斗的紅色工作隊,農村發展的星火才更能燎原。
“要解決好村里的事情,關鍵要做好‘人’的工作。”廈門市水利局派駐同安區汀溪鎮造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昌國,在駐村伊始就走村入戶、夜訪夜談1000多人次,敏銳發現村“兩委”班子長期存在著矛盾隔閡,下決心化解。人的工作往往很難做,有的班子成員認為外來的和尚其實念不好經,消極配合。他迎難而上,磨破嘴皮子,絞盡腦殼子,采取“逐個深入談、開會集體談、共事撮合談”等方式,引導村“兩委”認真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深化彼此的認識,終于讓個別村“兩委”冰釋前嫌,造水村軟弱渙散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當前,一些基層組織運行中存在冗員現象,個別在崗人員不作為不擔當。省委組織部派駐壽寧縣鰲陽鎮龜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坤生給村里開的第一個藥方,就是把冗余的“六大員”隊伍進行精簡。他向人情亮劍,堅決頂住壓力,憑著一股子韌勁,勇敢打破一些崗位“終身制”“世襲制”的慣例,公開重新競聘,梳理整合11個崗位,提高每個崗位的津貼報酬。經過激烈的公開比拼,一批熱心公共事務、農村工作能力強的人員順利入職。曾經不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消失了,環境衛生整治、清除違章搭蓋、開展文化活動等各個條線都有了一支活躍的隊伍。
村級組織后備力量是農村發展的潛力股。怎么把這支隊伍建好建強,是莆田市委組織部派駐仙游縣社硎鄉田利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立廣思考的頭號問題。他聚焦流動人才黨員這個主體,積極探索管理機制,與所在單位聯合成立黨員“紅色驛站”,組建黨小組,將村里在外經商的黨員納入其中管理,在城里為他們安了一個“家”。他知道,這將增強流動人才黨員的歸屬感,一旦條件成熟,這群“候鳥”自會歸家返林,田利村未來發展定將后繼有人。
駐村第一書記們在學習扶貧脫貧戰略思想中堅定信心,用繡花功夫抓黨建促脫貧,在廣泛宣傳發動黨員干部群眾中凝聚共識,扶起基層干部責任之志,扶起黨員干部致富帶富之智,扶起群眾自強之志。
產業挑大梁,點燃增收致富、引才興村的新引擎
特色產業是解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近年來,我省駐村第一書記牢牢抓住“產業”這個關鍵,落實“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立足村情和資源優勢,制定、完善各項發展規劃1.8萬余條。藍圖既定,駐村第一書記用汗水澆灌希望,用腳步丈量沃土,幫助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7500個,探索出了“訂單農業”“企業+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駐點村集體“造血”功能增強了,村民口袋鼓起來了。據統計,全省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消除,培養致富帶頭戶2.4萬個。
壽寧縣下黨鄉,地處閩浙兩省三縣交界,在當地素有“西伯利亞”之稱,曾經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這里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思想的策源地和實踐田,他“三進下黨”的故事在當地口口相傳。新時代,如何帶領下黨村黨員群眾走好總書記指引的幸福路?這一直是縈繞在省委組織部派駐下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守福心頭的一件大事。駐村任職后,曾守福上千次來回奔波在彎曲狹窄的進村公路上,要么懷著焦慮出村,要么懷著喜悅進村,克服了母親心臟病住院不能盡孝探望、幼兒持續高燒無法回家照料等諸多困難,硬著頭皮、厚著臉皮、餓著肚皮、磨破嘴皮,將原來一家一戶零散的茶園進行整合,建成全國首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下鄉的味道”,搭建“互聯網+物聯網+傳統農業+合作社”的精準扶貧新模式,把大山深處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單單茶園這一項就為村民增收400多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10多萬元。
省公安廳派駐閩清縣東橋鎮義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兆雄,是400多名省派第五批駐村黨員干部中少數的幾個“85后”。義由村的特色農產品蜂蜜,因為缺少銷售渠道和質量認證,銷路平平。張兆雄不辭辛苦,一趟趟跑福州,邀請養蜂專家到村調研指導;將蜂蜜送至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檢驗,拿到大賣場“準入證”;積極爭取福州美食大咖馬語,利用美食社群代銷蜂蜜。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家人問他什么時候回家歇一歇,得到的回答總是“再等等”“再等等”……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從不敢養蜂到爭著養蜂,成立了蜂業合作社,年產值達150萬元。
“不搞精深加工,粗放賣資源,農民賺不到錢,人才也沒有落腳的地,鄉村振興無從談起。”中核國電漳州能源公司派駐詔安縣官陂鎮光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林達三深刻認識到,必須加快建立有一定精深加工能力的農業產業。沒等春節假期結束,林達三就匆匆收起行囊,告別家人,早早回到村里,同返鄉過年的外出青年交心談心,鼓勵他們回村發展。他還自掏腰包,帶領村主干到外地拜訪詔安籍企業家,動員他們提供支持,回報桑梓。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籌集資金400多萬元,建立青梅加工廠,組建合作社,20多名青年技術骨干返鄉就業,吸引50多名農民入股,推動每位入股村民年增收數千元。
為民強擔當,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不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辦實,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一句空話。
駐村第一書記把群眾視作自己的親人,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發揮個人和派駐單位優勢,做群眾最“盼”的事、抓群眾最“怨”的事、幫群眾最“難”的事,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
壽寧縣武曲鎮大韓村是傳統農業村,村民以種植茶葉、臍橙和養殖淡水魚為生。省委組織部派駐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圣義清醒認識到,要讓村民獲利更多,提高本領和素質很重要。他一次次往福建農林大學跑,大力推動村里和該校繼續教育學院合作,成立“大韓農民大學”,為村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政策法規、家庭教育等培訓。然而,有些村民認為抓緊時間干活才是正道,沒必要花時間學習。周圣義苦口婆心,拿出技術農民發家致富的典型案例,一次次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終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村民參與培訓的主動性提高了,每次上課,教室里總是擠滿了人。村民的種養方式更科學,日子越過越紅火。
省人民檢察院派駐屏南縣嶺下鄉開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洪山,曾在清流縣李家鄉鮮水村駐村任職三年,讓鮮水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他來到開源村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村民急盼的進村主干道修好,把人心聚攏起來。然而,拓寬村道需拆除亂搭蓋的建筑2萬多平方米,征遷量巨大。洪山暗下決心,再苦再難,路也必須修。他開始了福州、寧德、開源間來回的奔波,一邊籌措資金,一邊做道路拓寬所涉及村戶的拆遷工作。那段時間,除了在外跑資金,洪山都泡在村民家里,和他們拉家常、講政策。對抵制征遷的陳民隱,洪山鍥而不舍,多次登門拜訪。陳民隱見他天天來找,心中有所讓步,但還是撂下一句狠話“如果真的看得起我,就喝下這6大碗米酒”。洪山二話不說,硬是灌下了6碗酒。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洪山一次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心交心做群眾工作,才使長1.2公里、寬6.5米的開源大道順利竣工。村民逢人就夸:“我們村真是來了個好書記!”
說起原省衛計委派駐連城縣四堡鎮田茶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樊萬東,村民鄒洪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樊書記的幫助和各級部門領導的關愛,我孫女再也長不高了。”他的孫女小涵(化名)患上較為罕見的矮小癥,家庭無力承擔巨額醫療費,只好中斷治療。樊萬東了解情況后,及時向“娘家”原省衛計委求援,積極協調對接,很快就聯系上省婦幼保健院專家會診治療,并幫助籌集各方面扶助資金10萬元。經過兩年多的治療,小涵長高近20厘米,她的家人感激涕零。
治理刮新風,良法善治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難在農村。駐村第一書記聚焦鄉村治理這一重大而頗有難度的課題,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推動鄉村社會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省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派駐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龔志民堅信,鄉村治理不強關鍵在于制度建設不到位。寒風中,冷夜里,30多個日日夜夜,龔志民褲袋里插著一個本、一支筆,挨家挨戶調研,先后召開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10多場,統一干部群眾思想。黨員群眾有意見,他拿出規章制度一條一條解釋;村“兩委”有疑慮,他一個一個做通思想工作。終于,村級議事制度建立起來了,項目和資金管理嚴起來了,民心聚起來了。龔志民駐村3年,軟弱渙散的高東村涅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