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促進社會性流動高度看待人才購房新政
廣州市花都區于近日發布了《廣州市花都區人才綠卡申領指南(修訂版)》,根據指南,花都區人才綠卡政策出現了不少變化。
花都區人才綠卡,簡稱“花卡”,于2019年7月推出,旨在惠及在本區創新創業,但又暫無意向落戶花都或不能落戶花都的非本市戶籍優秀人才。相關人才依申請并符合條件者可領取綠卡,持卡人在安居置業、子女入學等方面則享受便利化服務。
對照一下不難發現,修訂版降低了申領“花卡”的門檻。一是放開在本區購買社會保險6個月的時限要求,申領人憑相關就業或創業證明即可申領人才綠卡;二是全面放開學歷的制約。大專以上學歷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由用人單位出具組織架構圖和任職文件等證明材料即可申領,大專以上學歷的骨干技術人員取得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資格證書即可申領;三是對于急需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不設大專以上學歷和中等職業資格方面的限制,只需花都區相關職能部門出具認證報告即可申領。
花都之外,媒體同時注意到了廣州的另外一些區域。就在這段時間,先是南沙區出臺新政放松學歷購房限制,明確在南沙區工作、學習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在該區范圍內購買首套商品房不受戶籍、社保和個稅繳存限制,隨后黃埔區也宣布,工作半年以上的各類人才購1套房不受戶籍限制,而且特定人才的父母、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均可購1套房,另外港澳居民、某產業園工作的新加坡居民在該產業園購房享受與廣州戶籍居民同等待遇。
消息一出,引發熱議,其中不乏“松綁限購”的聲音。平心而論,過去“人才購房”的政策門檻較高,現在“人才”的標準有所降低,入圍者增多,肯定會增加部分交易量,并給樓市帶來一些變化。但針對上述政策,如果僅僅把目光聚焦于房子,或有“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嫌疑,因為刺激樓市其實并不是上述政策出臺的初衷。
南沙、花都、黃埔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推出人才購房新政?一言以蔽之,促進社會性流動,搶占城市競爭的先機。三個區的具體情況不完全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要素的流動上,對勞動力和人才的渴求非常強烈。以南沙為例,盡管國家級新區、自貿區、廣州副中心等稱號集于一身,但由于起點較低且遠離中心城區,目前南沙常住人口只有70多萬,距“2025年,南沙新區預測常住人口規模約230-270萬”的目標相去甚遠。人氣不足被公認為制約南沙發展的一大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一套務實的政策,引進人口,導入新興產業。而隨著中辦、國辦《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出臺,城市競爭的趨勢無疑還會更加激烈。從這一角度看相關地區推出的新政,其核心顯然在于為勞動力和人才的進入盡可能減少障礙,究其實,可以看作為吸引人才而出臺的配套政策,將其理解成松綁限購則未免有失偏頗。
新政不意味著松綁限購,但炒房者可能借機利用仍然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既要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又要避免投機炒房,關鍵在于嚴格執行政策。新政的確在“人才”的標準上降低了門檻,但仍然是有門檻的。由于外界特別是相關行業更愿意將新政理解為松綁限購,落實到操作中就可能漫無標準一退再退,這種可能性需要及早預防。
其次,懲戒機制仍然不可或缺。對違反規定或弄虛作假騙取購房資格的人員,必須依規追究責任,并計入不良行為記錄,實施聯合懲戒,以此震懾炒房客。
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政策要靈活,落實則需精準。(來源:南方都市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