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打了媽媽后,立即向媽媽道歉,且煞有其事地“教育”自己的手
著名教育學(xué)家陶行知曾言:“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yǎng)得宜,方能發(fā)芽滋長。”由此看來,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讓孩子“成材”,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其性格、品行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也往往比較容易誤入歧途。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則視頻。視頻中的小女孩剛剛因?yàn)橐粫r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便動手打了媽媽,媽媽被打之后,感到既氣憤又傷心,于是便一個人躲在臥室里面“療傷”。
小女孩看見媽媽遲遲沒有出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感到歉疚的,她便哭著跑進(jìn)了媽媽的臥室,然后站在床邊跟媽媽道歉。媽媽問:“你覺得我傷心不?”小女孩:“我也傷心(大哭)。”媽媽:“麻煩你跟你的手說一下,下次能不能不要打人?”小女孩便煞有其事地舉起手問:“下次能不能不要打人?”然后點(diǎn)點(diǎn)頭,向媽媽匯報(bào):“它說它知道錯了。”
雖然說小女孩打人是有錯在先,在鑒于認(rèn)錯態(tài)度良好,網(wǎng)友們在看完這則視頻之后,也紛紛就此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網(wǎng)友A:好乖呀,手都沒想到自己還有戲份呢。
網(wǎng)友B:媽媽的教育方式好棒,想知道這位媽媽是怎樣教育出這么一個小可愛!
網(wǎng)友C:我小時候也這樣,當(dāng)時和奶奶吵架,吵完后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最后還是跑到奶奶的懷里跟她道歉。
其實(shí),這位媽媽教育孩子并沒有什么“秘訣”,但她有一點(diǎn)和其他家長做的不一樣,那就是她不會跟孩子講大道理,而是直接將其中利害剖析給孩子看,讓她自己領(lǐng)會,繼而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shù)孩子都比較“自我”,因此他們聽不進(jìn)大人的規(guī)勸,在被家長教育過后依舊是“我行我素”,讓家長們覺得十分無奈。
那么,最好的教育方式,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
1、 不講大道理
此前小S在錄制綜藝的時候,為了阻止女兒買大牌衣服,在電話的另一頭開啟了“瘋狂教育模式”,一會兒說小孩子長身體,沒必要穿那么貴的衣服,一會兒又?jǐn)?shù)落女兒不懂節(jié)儉,女兒面對連珠炮彈式的指責(zé),一時間啞口無言,雖然小S最終說服了女兒,但想必女兒的內(nèi)心是不忿的。
而真正平等的溝通交流,顯然不是小S這種“空講大道理”的教育模式,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語氣溫和一些,嘗試平等交流,而不是咄咄逼人。
2、從對方的角度說話
家長們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試想一下,如果雙方角色互換,家長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煩惱、矛盾會不會迎刃而解?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yàn)樵谶@個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情能力”。
教育孩子,攻心為上。只有家長給足孩子“面子”,他才會改變自己的“里子”,站在同樣的高度和孩子交流,他才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亦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guān)愛和尊重。
- 標(biāo)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