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將打造錦江公園帶 十二景區個個都巴適
匯集約170處景點,形成12大景區,體現成都特色的文旅骨架——這是《錦江公園總體規劃》提出的愿景之一。
那么,這12大景區是哪些呢?又有怎樣巴適的地方呢?隨記者跟著《錦江公園總體規劃》的描繪,來個先睹為快吧!
安靖景區
以蜀繡特色小鎮為核心,展示體現蜀繡文化的城市田園景區。
少城景區
以“民俗體驗、文博文創”為主題凸顯成都韻味的市井文化特色活力街區。包括寬窄巷子、羅城遺址公園、永陵等11處景點。以文博藝術、影視傳媒、音樂演藝為核心動力,融合文化休閑、美食旅游等產業,打造成都市文博藝術·影視·音樂特色產業發展標桿。
尋香道景區
杜甫草堂、省博物館、青羊宮、琴臺路等18處景點是這里的主要內容;整合琴臺路、青羊宮、浣花片區,打造天府文博生態旅居示范區,是這里的整體定位。尋香道景區將依托現有文博資源,打造6大特色文化體驗場所、4個特色劇場、3大道文化體驗場景和3大美食消費場景。規劃形成整體風貌,打造4大梅花主題場景,新增梅花長廊20里、有色植物10種、香源植物6種、廣場綠地2處,改造街頭綠地2處,提升公園綠地3處。同時連通濱水景觀步道,整治濱水駁岸,形成親水平臺。
蜀漢城景區
打造以蜀漢文化為主題的三國文化圣地和民俗體驗街區。包括武侯祠、錦里、耍都等16處景點。以武侯祠為核心,打造文旅博覽街坊、文化街區,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促文,實現文商旅融合發展,營造舒適宜人的活力場景。
望江景區
青蔥校園、博物館區、悠悠竹韻……看到這些元素,是不是會油然而生一種文藝的感覺?
作為12大景區之一的望江景區,規劃整合望江樓公園、錦江綠道、川大博物館群和川大校區,打造詩竹雅韻的景區特色。
景區包括綜合博物館、望江樓公園、校史館等24處景點。圍繞詩詞文化、竹文化和四川大學的優勢學科,打造博覽文創場景、研學體驗場景、學府生活場景。規劃新、擴建綜合博物館,仿建錦江書院,植入以文博旅游、竹產業為主導的特色業態,打造賞竹品茶、詩畫體驗等多元化的旅游體驗。
在空間形態方面,將凸顯濱水文化聚落空間特色,形成濱水廣場。
交子景區
打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社區,形成創新時尚的金融核心、水綠景美國際社區。
九里堤景區
整合環交大產業集群,依托錦江兩岸,塑造創意科技藝術產業活力區。
猛追灣景區
工業文明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美食文化與文創產業共生共融的城市更新示范區。
大慈寺景區
塑造天府文商示范區、國際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包括大慈寺、惜字宮、玄奘廣場等24處景點。規劃4處文化館/院、2處文化廣場、3處特色主題集市、4個高端文化體驗消費場所、3條美食商業街和3處購物空間。
合江亭景區
這里將展現以“茶文化、酒文化、音樂文化”為主題的成都特色休閑文化浪漫濱水岸;包含音樂大道、音樂廣場、合江亭等21處景點。同時規劃打造兩江匯流第一碼頭,增加親水舞臺,串聯精品夜游路線,共游不夜錦江。
東湖景區
整合白藥廠工業遺產和東湖生態空間,塑造集文化與生態為一體的濱水活力空間。
桂溪景區
依托環城生態區、錦城綠道及周邊現代服務業集群,打造現代時尚的都市公園綜合體。
本報記者袁弘
圖據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錦江公園總體規劃》不僅為下一步錦江公園的建設明晰了宏觀層面的總體方向、手法、目標等,也提出了未來市民及游客可觀、可觸、可享的具體內容。
交通
形成“一帶一環兩島”
構建“慢行天堂”
《錦江公園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提出,錦江公園將進行交通重組,形成慢行通道網絡。其總體目標是錦江沿線車退人進,打造綠色慢行網絡,增加濱水開敞空間,形成“一帶一環兩島”的“慢行天堂”;總體方案為錦江沿線全面進行一體化慢行設計及改造。
在具體實施上,《總體規劃》提出,有條件區域,可近期實現完全慢行化,包含北段、南段、西郊河及府河外側,全長約85.3公里;條件受限區域,在全面實現一體化慢行改造的基礎上,近期暫時保留一定到達通行能力,后期逐步實現完全慢行化,包含兩江環抱區域內環線及南河南岸,全長約17.5公里。
同時大力推動軌道交通建設,增加公交資源,引導減少私家車出行,構建綠色出行的交通體系,實現錦江公園“車退人進”的總體目標。
《總體規劃》還提出建設自行車專用道,一期線路走向沿錦江東岸布置,由南二環路至南繞城高速,長度7公里;功能定位包括通勤功能、專用路權、建設標準和管控要求等。
業態
植入新興消費場景
打造17個特色文商街區
《總體規劃》在錦江公園規劃形成7大主題特色段和21個功能分區。這7大主題特色段包括活力錦江、印象錦江、人文錦江、藝術錦江、文創錦江、商務錦江、時尚錦江。同時利用可騰退地塊,植入新興消費業態,打造17個特色文商街區;結合城市更新,在濱水區域形成九館九中心的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強化兩岸功能的聯系和互動,打造一批標志性節點。
此外,還將分段分級整治48公里沿線濱水建筑風貌,由北至南呈現現代川西、創新科技、城市記憶、蜀韻典雅、生態宜居、國際時尚的濱水風貌。
在橋梁打造方面,將實現精品化、藝術化,突出文化特色。以500-800米一座橋梁為標準,提升現狀及規劃新建橋梁72座。復建笮橋、香香巷人行橋、綠道步行橋、風雨廊橋;結合橋梁歷史文化、區域環境特質等進行設計和提升。“將橋梁作為藝術品打造,營造富有特色的城水文化氛圍。”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推廣
策劃31處網紅打卡地
做大城市IP
“我們將規劃以夜景照明,點亮月下錦江。”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兩江環抱區域規劃通過景觀照明提升,形成14個標志性節點。通過景觀亮化沿線標志性建(構)筑物、街道、橋體、堤岸(植物、欄桿雕塑),突出成都文化特色、水體形象,其中重點突出環交大智慧城、寬窄巷子、武侯祠、猛追灣、大慈寺、合江亭、琴臺路、望江樓公園、東湖公園、交子公園等親水空間,展現天府文化迭代發展的千年畫卷。
同時還將依托錦江,串聯少城、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4片歷史文化街區、9片歷史文化風貌片區以及34條特色街道。形成9大文旅主題游線——詩意成都之旅、天府美食之旅、英雄三國之旅、蜀工技藝之旅、尋訪名人之旅、時尚休閑之旅、浪漫藝術之旅、錦城蜀學之旅、夜游錦江之旅。
此外,《總體規劃》還策劃31處網紅打卡地,推廣城市IP。策劃一系列體現成都特色的雕塑、環境裝置藝術等,借力新媒體手段,大力宣傳和推廣城市IP。
本報記者 袁弘
原標題:雅 可以逛博物館進劇場 燃 可以到音樂廣場撒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