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冒名牌潤滑油獲暴利數百萬 德陽警方查出跨省假冒商標團伙
河北男子石某濤在四川德陽買進潤滑油成品進行灌裝,而后貼上假冒的美孚、長城、殼牌等品牌的商標,普通潤滑油搖身一變成為品牌潤滑油,“身價”也隨之上漲。德陽警方調查發現,石某濤的假商標、包材等,是從河北老鄉牛某處購得,牛某在成都市新都區也有一個制假窩點。警方順藤摸瓜,又發現了牛某的上家,河北省滄州市的劉某,一個假冒注冊商標的跨省犯罪團伙隨之浮出水面。
11月27日,記者從德陽市公安局獲悉,這一生產、運輸、倉儲、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團伙已被打掉,抓獲9名嫌疑人,搗毀制假窩點9處、銷售窩點26處。現場繳獲各類假冒品牌潤滑油6000余桶60余噸,價值1100余萬元。
制假售假
普通潤滑油貼上品牌商標
“今年3月,我們接到了市場監管局轉來的一封匿名信,信里反映一個姓石的有河北口音的老板,經營著一家潤滑油門市部,可能存在制假售假情況。”德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辦案民警鄧警官說,接到線索后,經偵支隊抽調精干警力組成了專案組。由于信中有效信息少,只能從外圍摸排展開調查。
德陽警方與市場監管局配合,根據嫌疑人河北口音及有門市部這一特點進行篩查。經分析,石某濤有重大作案嫌疑。民警跟蹤發現,石某濤注冊的門面地址與實際不符,且在德陽城郊有一處倉庫。“大貨車頻繁進出倉庫,以他門面的大小和經營能力,這么大的銷售量,肯定是有問題的。”鄧警官說,嫌疑人十分狡猾,在倉庫周圍安裝了監控,因此無法近距離偵查。
后在公安局網偵、技偵等部門的配合下,警方查明,石某濤以銷售潤滑油為幌子,購進不知名的潤滑油進行灌裝,而后貼上買來的美孚、長城、殼牌等品牌的假商標,并進行噴碼。冒牌的潤滑油搖身一變,“身價”上漲。石某濤等人隨后便用低于市面正品的價格進行銷售,進而從中獲利。
“嫌疑人十分狡猾,為躲避盤查,他們將自己的包裝裹在最外面,到銷售地點時,再將自己的包裝扯掉。”辦案民警廖警官說,這些冒牌潤滑油被銷往德陽市內和周邊的成都、綿陽等10余個市州,主要銷售對象是工地和商鋪。
4月10日,警方進行收網,抓獲石某濤等6名嫌疑人,涉案物品全部收繳。市場監管局也在石某濤的生產點和倉庫查獲了大量潤滑油、商標標識及造假設備,非法經營額達575萬元。在今年四川省市場監管局召開的全省“春雷行動2019”暨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總結會議上,這一案例也入選了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
追查來源
牽出跨省假冒商標犯罪團伙
石某濤等人大量的假商標從何而來?警方立即對嫌疑人進行突審。原來,石某濤所用的假商標、包材等,是從他的河北老鄉牛某處購來,而牛某就在成都市新都區。
專案組連夜趕往新都,準備對制假窩點進行搗毀。但4月11日凌晨,新都的上家牛某已獲知消息,關閉制假窩點大門,逃離了現場。專案人員發現,這一處制假窩點四周也安裝了監控。72小時蹲守無果后,專案人員決定強攻。在新都警方的配合下,專案人員在晚上翻墻進入制假窩點。
“剛一翻進去,就沖過來兩條狗,要不是反應快,差點就被咬了。”鄧警官說,在牛某制假窩點的4個倉庫中,又搜查出大量假冒國內外品牌的潤滑油,以及假冒商標標識和包材。證據確鑿后,民警與牛某家人進行溝通,讓家人勸說其投案自首。幾天后,牛某主動到公安機關交代了犯罪事實。
警方從牛某口中得知,他的上家是河北省滄州河間市的劉某。一個假冒注冊商標的跨省犯罪團伙浮出水面。專案組民警隨即前往河北調查取證。
“劉某經常在當地一個物流集散中心出沒,那里有兩三千家商家從事物流運輸和汽車零部件批發。此前,我們只看見劉某拿著快遞包裹出現,沒有發現其帶著假商標及包材出現在物流中心。后來我們才知道,劉某都是通過微信付款和物流,就完成了交易。”鄧警官回憶,在偵查期間,只要一聽見外地口音,當地人就顯得很謹慎,這給調查取證帶來了不小難度。
在跟蹤蹲守20多天后,民警才掌握了劉某銷售假冒商標的犯罪證據。“在抓獲劉某當天,從他身上也收繳了一些假冒商標,以及假冒品牌潤滑油的油桶蓋。”廖警官說。
截至目前,專案組先后搗毀制假窩點4處、銷售窩點26處,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9人。查獲了10余種假冒的品牌潤滑油60余噸、商標標識5萬余張、油桶6000個,以及制假工具等,價值1100余萬元。涉案嫌疑人目前已被移送起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