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涼山的援彝干部 助力貧困村增收近50萬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開欄語
2019年,是四川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第二年。進入12月,四川各地貧困村即將迎來新一輪脫貧驗收考核,四川脫貧攻堅工作也迎來最后的決勝沖刺階段。
過去這一年,脫貧摘帽的捷報頻傳,我們看到失輟學適齡兒童少年勸返入學,鄉村旅游發展得有聲有色,老百姓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道路通了,致富的技能也有了。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是脫貧攻堅的目標,也是每一位扶貧干部肩上的責任。在精準脫貧的號召下,一大批干部人才選擇走出城市,走進貧困村,助力貧困村產業、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發展。
沉得下去、吃得了苦、干得好事、鉆得精深,正是這些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奉獻和付出,開拓了精準扶貧的新路子、新格局、新境界。
今起,我們將鏡頭對準這些堅守在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的青春力量,關注脫貧攻堅喜人成果背后的“無名英雄”。
11月的雷波,清晨細霧彌漫。簡單整理過后,曾柱銘啟程了。從住所涼山州雷波縣菁口鄉白巖溝村村委會出發,跋涉了30多公里崎嶇山路后,他回到了蕨箕村——那是他曾經奮斗過的地方。
作為援彝干部的曾柱銘,原是成華區熊貓路小學的一名體育老師。去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提出確保到2020年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摘帽、1118個貧困村退出、4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隨后,5700余名干部人才挺進涼山。曾柱銘正是這5700名援彝干部中的一員。
走出城市的第一站,曾柱銘扎根在涼山州雷波縣菁口鄉蕨箕村,擔任駐村隊員。一年多的駐村扶貧后,蕨箕村的產業發展、保學、禁毒、防艾等工作成效顯著,如今已順利脫貧。
9月,曾柱銘開始在白巖溝村擔任第一書記。眼下正值彝族年,仍掛記著蕨箕村的曾柱銘決定抽一天時間回去,看看那些最可愛的人。
保學,從給孩子種植夢想開始
群山腳下,一條小溪潺潺而過。坐落在小溪一旁的蕨箕村文化活動室里,村里的十來個小朋友正在閱讀、做游戲。這天早上,大哥哥巫洛波告訴了他們“曾老師要回來”的消息。
這個背倚大山的文化活動室,是蕨箕村里所有小朋友的兒童樂園,兼具了圖書閱覽室、教室和游戲場所等功能。
去年6月,曾柱銘在蕨箕村入戶走訪時發現,當地仍有適齡兒童輟學的情況。幾番溝通之后,他開始意識到保學工作并不只是讓孩子們重回課堂,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愛上學習,從心底生出關于夢想、未來和人生的思考。
抵達蕨箕村不久后,村里的小朋友就迎來了暑假,曾柱銘便在這個文化活動室辦起了暑假班。“你們知道成都是什么樣的嗎?”第一堂課上,他告訴孩子們,在三百多公里外有個城市叫“成都”,那里很大,承載了很多人的夢想。
這話,就像一顆顆夢想的種子撒進了孩子們的心房。那個叫巫洛波的少年原本只是來協助上課的,但他記住了曾柱銘的話,一年后填報大學志愿,他所有的選擇都在成都——在那之前,他去過最大的城市是西昌。“想試試看,在成都能不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已經在成都上大一的巫洛波告訴記者。
趁著彝族年,巫洛波也請假回了趟家。趕在曾柱銘到達蕨箕村之前,他和村里的小朋友說好要給曾老師一個驚喜。看到分別兩個月的曾柱銘后,一群大小孩子激動不已,在活動室前面的空地里齊聲唱響了彝語的祝福歌……
脫貧,要“輸血”更要“造血”
巫洛波對曾柱銘的信任,是從一筐核桃開始的。
在蕨箕村,作為主要種植業的核桃在當地并不暢銷,“家家戶戶都有,幾乎飽和了,有時候送給別人都不要。”巫洛波告訴記者。
如何以恰當的價格把核桃賣出去,成了全村的痛點。68歲的金順元特別苦惱,要把核桃賣出去,首先要運出去,“坐面包車去鄉上,一袋核桃要給10塊錢,再加上我的15塊錢車費,想到都心痛。”原本就賣不出好價錢,這樣一折騰讓他更沒有干勁了。
去年開始,金順元再沒這樣的煩惱。曾柱銘開始與村民合力將核桃運到成都,再多方開拓銷售渠道。據他介紹,從去年7月至今,先后幫助箐口鄉蕨箕村、大堡村、太陽村、核桃坪村等四個村銷售核桃6萬斤左右,同時開展核桃病蟲預防,確保核桃的產量和質量。
“今年核桃直接從我們家拉走,然后微信上就轉賬過來了!”金順元告訴記者,以前總覺得核桃不值錢,賣不出去,但今年1200斤的產量不愁銷路。據介紹,在曾柱銘的帶動下,村民的土雞、雞蛋、野生天麻、中草藥、土豆等農產品也都賣出了好價錢,總計幫助村民增收近50萬元。
記者探訪蕨箕村時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滿了玉米,“往年只有一千斤左右的產量,今年家里產出了四五千斤。”巫洛波說。
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產量倍增的背后,是以曾柱銘為代表的援彝干部傾注在產業發展中的心力。曾柱銘告訴記者,發現當地玉米個頭小、產量少,他們便聯系到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請教,如何才能改良品種,促進增收。
“更重要的是要有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曾柱銘提到,援彝干部的扶貧周期是三年,更重要的造血計劃,是將當地的年輕人帶動起來,一起建設家鄉,“等未來我們都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這里依然能夠發展、建設。”
成效顯著,蕨箕村去年人均收入已達到6500元,人均收入超過國家最低標準3750元,已經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標準。9月,曾柱銘聽從組織號召,前往白巖溝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的積累帶給他信心,“白巖溝村有100戶,轄有3個村民小組41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戶,共139人,我會用掌握到的經驗帶領他們脫貧。”
后記
轉眼2020年將至,曾柱銘在新崗位上也已工作兩個月了。扶貧之路,艱苦自不必說:在他辦公桌旁,堆放著成箱的方便面——那是他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沒有洗澡條件,湊合著也就過完一個冬天。
曾柱銘的扶貧軌跡,也正是四川決戰涼山脫貧攻堅不勝不休的一個縮影。令人欣喜的是,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成效漸起,脫貧摘帽的故事不僅發生雷波縣,也在昭覺縣、布拖縣、喜德縣……涼山州的貧困發生率也由2013年底的19.8%降至2018年底的7.1%。
對如曾柱銘一般的援彝干部而言,這串不斷下降的數字,便是對于當初義無反顧奔赴涼山最好的贊許和獎賞。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