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10億元
日前,北京市發改委公布今年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績單”:前11個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399家;疏解提升市場49個,疏解關停物流中心16個;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10億元。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北京市立足“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特征,攜手津冀形成工作合力,推動了一批重大項目、重點事項落地實施,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家門口更美:49個市場疏解提升
東五環外常營,總建筑面積接近20萬平方米的三甲醫院正拔地而起。這里將建成朝陽醫院東院,每天規劃接待門急診患者6000人次,彌補東部醫療資源的不足。
像朝陽醫院東院這樣的公共資源項目紛紛開工建設: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口腔醫院遷建等工程相繼開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5所學校新校區加快建設。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北京公共服務資源空間布局進一步調整優化。
產業疏解也有新進展。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嚴格執行2018年版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截至11月底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28萬件;全市共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399家,累計達到3047家;疏解提升市場49個,疏解關停物流中心16個,累計分別達到630個、122個。
城市發展有“減法”,更有“加法”。今年,中關村科學城規劃發布實施,創新生態體系和新型城市形態更趨完善;懷柔科學城5個大科學裝置全部開工建設,“科學+城”建設框架全面拉開;未來科學城推動東區“搞活”,加快西區優化提升;經開區制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一批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營。
產業協同更順暢: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8000家
一周前,天津武清,來自北京的北內有限公司在天津新廠區第一次升起國旗。5年來,這家與共和國同齡的內燃機生產商規劃搬遷、落地施工,如今正式入駐天津生產基地,開啟2.0版新征程。
其實,北京企業到河北辦廠、到天津建生產線的關鍵在于三地之間能否實現產業對接協作,上下游的產業鏈能否銜接上。近年來,三地一批政策文件搭起產業協作的“四梁八柱”,引領帶動區域協同發展整體升級。
放眼京津冀,創新正在為協同發展注入源源動力,一批北京創新成果正在京津冀區域轉化應用。數據顯示,1至11月,北京技術市場服務平臺服務合同額超24.5億元,服務企業近7000家次;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10億元,累計超99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累計超8000家。
來往更方便:民生資源加速共享
大興國際機場投運,京禮高速(北京段)、京張高鐵全線建成通車,京津保1小時交通圈順利實現……這一年,在三地間往返的老百姓有個明顯感受:路上花的時間更少了、出行選擇更多了。
京津冀協同帶給三地居民的獲得感還體現在生態、教育、醫療等多方面。
1至11月,北京PM2.5累計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相比2018年又下降了9微克/立方米;三地圍繞大興國際機場周邊及通道實施造林1.17萬畝,圍繞世園會、冬奧會開展通道綠化1.17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完成造林1.76萬畝、封山育林23萬畝;上下游協力治水,推動編制潮白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規劃。
來自北京的職業教育專家顧問團今年趕赴河北,幫助河北職教院校提升辦學水平;16家市屬醫院與河北26家醫院共同開展31個合作項目;36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411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2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176家醫療機構試行共享。
目光投向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年北京學校小學部開班,首批招生300余名;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日均門診量2400人次;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和東六環入地工程實現開工,城市綠心完成綠化8000畝,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筑開工建設;環球主題公園大型游樂設施設備正在安裝調試,北運河實現部分河段游船通航。
北京市發改委這位負責人說,2020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節點之年。北京市將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好“一核”作用,帶動河北雄安新區、城市副中心“兩翼”發展,推動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記者 曹政)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