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中學習:帶著孩子做公益
【李晶專欄】
從疫情中學習:帶著孩子做公益
原創作者|李晶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與病痛和焦慮同時出現在我們身邊的,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人。從企業家到影視明星,從知名人物到普通百姓,他們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為病患、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及所有在家隔離的人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他們所做的事情就叫做“公益”。
“公益”的意思是對公眾有益,就是為他人提供幫助。但是,我們為什么要幫助陌生人呢?
從社會層面來說,公益可以補充政府的不足,幫助弱勢群體、完善社會服務。同時還能讓陌生人之間建立起互信、互助的友好關系,有利于社會氛圍的穩定與和諧。而從個人層面,做公益的目的看似利他,實則利己。而所謂的“利己”不是金錢或名利,而是精神上的愉悅。
為什么很多老人特別寵孩子?因為孩子讓他們重新體會到自己被需要,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我在博物館做志愿者已經三年了。當觀眾凝神靜聽講解時,我有這樣的感覺;我的女兒在中學時曾做過兩年的獻血車志愿者。當為獻血者提供幫助,或者給同學培訓并安排值班時,她也有這樣的感覺。
公益就像美食、睡眠、運動、音樂一樣,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提高人的快樂感和滿足感。它無法用金錢衡量,也無法用金錢換取。但人一旦擁有了這種人生體驗,也就掌握了快樂的鑰匙,推開了幸福的大門。
那么,父母怎樣才能將這把鑰匙交到孩子手中,并牽著他的手一起推開這扇大門呢?
01
公益≠捐款
在這次疫情中,有的企業家捐款多達上億元人民幣,也有八旬老人捐出自己不多的高齡補貼。但更多的人并沒有捐款,而是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送口罩、送餐,還有的站崗值勤。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很容易把公益與捐款等同起來,甚至用金錢去衡量公益的價值。但是公益更多關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雖然物品價值不同,只要百分之百投入真心,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感謝、贊揚與尊敬。
還有些情況下,公益與捐款的不同在于“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在我們的文化中,對能勞卻想不勞而獲的人并不認同。相應的,捐款也許可以解燃眉之急,卻無法從根本上脫貧或脫困。但如果能夠通過公益幫助人自立、自強,直至靠自己的力量重新贏得自尊,他就能真正獲得新生。
捐款是公益的一種形式,但并不是全部。相比起來,那些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責任與擔當的公益活動,更加效果明確、直達人心。
02
雪中送炭
在武漢,隨著疫情的快速發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吃飯休息都成了問題。此時,開餐廳的郝樂從大年初一開始堅持給幾所大醫院免費送盒飯。而讓他感激的是:好幾位熱心市民開車送來整箱的食材,支持他繼續做下去。
在上海,光明乳業得知醫護人員由于長時間佩戴口罩,很多人的耳朵被勒出傷痕,甚至被磨破,增加了被感染的可能。于是緊急采購了一批牛奶盒提手送給醫療隊,幫助醫務人員戴口罩時舒服一點。
給別人以最需要的幫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像西晉時的晉惠帝,大臣告訴他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是餓死的人。他卻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么不吃肉粥呢?”
體察別人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開始,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哪個群體最需要幫助,他們最需要什么樣的幫助,然后和他一起將想法變成行動。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當這樣的思維模式成為習慣,將來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特別受人歡迎。
03
盡己所能
在江蘇,疫情開始蔓延后,口罩是最緊俏的生活必需品。不僅價格上漲,而且難以買到。此時,新沂市的王靜把自己店里庫存的2萬只口罩、100個護目鏡免費分發給居家隔離的群眾、環衛工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在武漢,17位文藝工作者制作了公益歌曲《武漢伢》為武漢加油打氣。其中包括演員、歌手、音樂人和老師。他們分別用手機錄下聲音,在祖國各地用最動情的聲音匯成最美的合聲。這首歌為在家隔離的武漢人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儲備。幫助別人時,如果能發揮自己的優勢,自然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還會讓自己更有成就感。
所以,如果父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特長不僅能夠幫助別人,還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他是不是會有更大的動力去鉆研、去實踐呢?他學習和生活的動力是不是會更強呢?
04
不求回報
在浙江蒼南,連續十多天,每到寒冷的夜晚,一個小男孩都會費力地拎著滿滿兩袋子熱騰騰夜宵,送到夜晚在防疫檢查站值班的志愿者手中。這些夜宵是他的父母一起做好,再由他的爸爸開車帶著孩子分別送到每個站點。
這位爸爸說:“這些志愿者一整夜在這里值守非常冷,我們希望他們能喝到一口熱湯,讓他們暖和一下身體。我們也希望這個舉動會對孩子的一輩子產生影響,讓他懂得感恩。” 記者試圖聯系男孩的父親采訪,卻被婉言謝絕。
男孩的父母非常善良,他們不僅能夠體會值班人員的辛苦,還給他們送去溫暖。他們很懂得教育孩子,知道讓孩子親自去做,才能夠懂得感恩。他們很明智,知道不求回報才是真善良、真感恩、真公益。
有些人做善事是為了給自己或后代積福,有些人幫助別人是希望將來得到回饋。當然,無論出發點怎樣,只要做好事都應該被認可和鼓勵。但是假如懷了這樣的心思,一旦沒有達到期望的目的,人就會抱怨,就會后悔。
而只有不求回報地服務于他人,人心才會更純凈,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長久地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05
做公益也是感恩
送口罩的王靜說:“我父親是殘疾人。在家里最艱難的時候,國家給了我們低保,現在是國家需要的時候,我自然挺身而出,有國才有家啊。”
送盒飯的郝樂說:“小時候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經常晚上九點才能吃上一口飯。但是老師和同學都很照顧我,經常帶我回家吃飯。班主任老師有時還會陪著我學習或玩耍,把我當成兒子對待。現在我有能力幫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很開心。”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受到許多人的幫助。有的是家人、同學、朋友,有的是陌生人;有的是物質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有的記憶深刻,也有些習以為常。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感恩之心。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感謝別人的方法,除了直接回饋以外,還可以通過做公益把這種感恩傳遞下去。當你身邊更多的人都愿意幫助別人時,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將是受益者。
一些父母覺得做公益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又不能幫他進好學校,不值得在這上面花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單純從成績和升學的角度說,確實沒錯。然而,面對一個學歷高但缺乏愛心和責任心的孩子,和一個學歷一般但善解人意又誠信可靠的孩子,如果你是企業,你選哪個加入你的團隊?你又愿意提拔哪個成為你的助手呢?如果你是父母,你選哪個成為你的女婿或兒媳?等你老了,你又希望誰陪在你的身邊呢?
“公益”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好方法和好契機。它不僅能讓孩子更受身邊人的歡迎與喜愛,得到更多發展的機會,還能還你一個溫暖、體貼,懂愛也會愛的至親骨肉,伴你身邊。
(本文為李晶原創投稿,首發作者微信公眾號:“尾線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